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竹筏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___________________,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

    ① 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们攻克。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岩壁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 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又立刻被弹拨了回来。

    ③ 却已有许多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 只见那些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着。

    ⑤ 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 这些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④①②③⑥⑤ D.⑤④③①②⑥

  •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西街发生的这起交通事故中,使好几辆汽车报废了。

    B.在墨西哥的一个石油矿里,地质学家被发现一只埋在两米多深矿层里冬眠的青蛙。

    C.有人认为乘飞机太冒险,其实,在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中,飞机的失事率是最低的。

    D.发挥球队每个队员的积极性和特长是能否取胜的关键。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吾尝终日而思矣

  •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①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②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③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④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⑤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_____⑥___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即使   也   可是 甚至 无论 都

    B. 即使   也   可是 乃至 而且 也

    C. 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都

    D. 如果   就   但是 甚至 而且 都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伴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昌民明确表示,人社部将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方案呼之欲出

    ② 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 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④ 苹果和三星手机的热卖机型和价格差优势,导致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手机市场的再规划也迫在眉睫

    ⑤ 刚刚还是烈日当头,一转眼,老天爷的脸阴沉下来,狂风怒号,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⑥ 法国今后必定会加大安保和反恐的投入,但由于经济疲软、福利水平较高,法国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将面临更加严苛的考验。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

    洪烛

    ①坐飞机去长沙,然后乘车去湖南大学,在校门口,我让出租车停下;明明知道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但还是选择了步行。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先行者,他们是搭乘怎样的交通工具,带着怎样的心情,投奔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学府。是乘着牛车还是骑马?至于出身贫寒的,远足而来时,恐怕还要亲自挑着装书卷和铺盖卷的扁担。据说南宋的朱熹千里迢迢自福建崇安来此讲学,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人不计其数,马匹将大门外池塘里的水都喝光了,留下了“饮马池”的典故。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应该是梦想。是梦想在吸引着他们,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岳麓书院,一个凝聚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

    ②当我敲响岳麓书院的门环,尽可能地想象自己是一千年前的读书人……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陈天华……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

    ③我在后花园里选择一副石桌石凳坐下,观望着周围的风景,并陷入无序的遐想:若干年前,肯定有一拨又一拨读书人,在这石凳上坐过,要么各自背诵经史典籍,要么意气风发地谈论家事、国事……于是我不仅听见了风声、雨声,还听见了若隐若现的读书声。如果说这是幻听,也是最真实的幻听了。读书声,毫无疑问是岳麓书院的主旋律。况且,岳麓书院的读书声,绝不仅仅是个体的嗓音,而是一个集体共同发出的可以超越时空的声音。

    ④在这里,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我尽可能地沉浸于这在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呼吸着那些读书人遗留下的空气……即使是一个人坐着,我似乎也并不孤独。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他们的理想、信仰,说不定正遗传在你我的身上。没准我就是他们的影子……

    ⑤以前想起古代读书人,头脑中总出现《 》里落魄书生的形象:神情忧郁,身世漂泊,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寄宿于一灯如豆的野店荒庙,只能靠梦见狐仙来慰藉一番走投无路的寂寥。蒲松龄本人就是如此。他屡试不中,被现实所拒绝,才拒绝现实,在空中楼阁里想入非非,以弥补或掩饰精神上的失落。

    ⑥然而在岳麓书院,我看见了另一种和现实合拍的读书人。他们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都非常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脚下呈现着一条金光大道。

    ⑦我说不清自己更欣赏哪种读书人……

    ⑧应该说,读书人都是怀着种种理想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会痛苦与失落。而书院不仅使这些敏感脆弱的心灵找到新的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

    ⑨自唐宋以来,岳麓书院的院长都叫做山长。这浪漫的称谓,使书院带有山林的意味。北宋时,岳麓书院就因当时的山长周式治学有方而声名遐迩,真宗皇帝特意召见了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把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而周式坚辞不受,执意要回岳麓山跟学生们在一起……他真是一位很纯粹的教书先生。

    ⑩岳麓书院里的白泉轩,还曾记载着两位大学者的友谊。那一年 ,应岳麓主教张栻的盛情相邀,朱熹远道而来,两人在此朝夕相处,促膝谈心达三昼夜。他们谈论的具体话题肯定多是一些做学问方面的事。那次朱熹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与张栻会讲岳麓,吸引了一千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听众,连讲堂外面的院落都挤满了人。至今在讲堂正中高约l米的长方形讲坛,还供奉着两把空空的椅子,作为对著名的“朱张会讲”的纪念。

    ⑾我绕着这神圣的讲坛转了一圈,仿佛又看见那些消失了的读书人。他们都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他们朗读或辩论的声音,又重新演变成窗外的风声与雨声。哦,讲堂很大,世界很小!那些面貌相仿、神情专注的读书人,也许仅仅是世界的过客,可他们永远都是岳麓书院里的主人。

    ⑿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是的,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没有家的读书人是孤独的。

    1根据上下文内容,第⑤自然段横线上应该填 《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作者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却让出租车停下“选择了步行”的原因是:

    3第④段,“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这一句既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又描述________________之景。

    4第④段,“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请品味这句话的含义。

    5下列各项,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运用“饮马池”的典故,表现了朱熹的道德文章,为当时读书人所敬仰。

    B.这篇文章以“书”贯穿全文,作者的记叙、议论、抒情都围绕着“书”展开。

    C.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记叙了自己拜访岳麓书院的经过,游踪十分清楚。

    D.全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语言华丽,节奏明快,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E.全文赞扬了古代先贤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学以致用的读书态度和精神风貌。

    6文末写道“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请你分析“回家的感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出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何等惊心眩目。

    (3)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因。

    (4)赤壁之战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曹操和周瑜。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出征前曹操面对长江饮酒,横执长矛吟诗的行为,仿佛志在必得;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出周瑜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形象。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体现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在《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中“是心”指:_______________

    (3)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在《鸿门宴》中,能够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被贬后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表达的观点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相同。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因病断酒后国恨家愁难以排遣的抑郁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揭示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描写了主人公在黄昏时刻伫立楼头,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的矛盾心情。

    B. 诗人借“玉梯横绝”汉宫佳人失宠独居的典故,是说玉梯横断,无人来登,借此喻指担忧自己被心上人抛弃而愁苦焦虑。

    C. 最后两句通过未展开的芭蕉和丁香各在春风中愁苦,表现二人异地同心,同在为在春光中思念对方而不得见愁苦。

    D. 本诗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写愁,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

    2“月如钩”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在本诗中写“月如钩”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的“善”指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相同。

    B.三川在西周时期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现多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C.戎狄即先秦时代华夏对北方和西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鼎是中华古代重要的器皿,九鼎更是代表国家统一昌盛,王权至高无上的宝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想要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张仪认为不如先攻打韩国,司马错认为应先攻打蜀国。

    B.张仪认为攻打新城、宜阳,惩罚周王室的过错,然后再趁机入侵魏楚,伐蜀无名无利,离称王越来越远。

    C.司马错认为蜀主统治残暴,吞并蜀国并不会落下贪暴的名声,攻打韩、周等会导致对方联合,“危”机四伏。

    D.司马错计谋考虑周全,惠王非常高兴,蜀被收服后,陈庄担任宰相,秦国实力日益强大,更加轻视诸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这年九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