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葫芦岛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给编辑回信:承蒙错爱,拙作得以在贵刊发表,一孔之见,还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B.我想请朋友吃饭,发微信说:今天中午12点在金鼎大酒店略备薄酒,敬请光临。

    C.送朋友的生日礼物中所附贺卡的留言: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望君惠存。

    D.会议主持人串词:感谢领导的精彩发言,抛砖引玉,发人深省,接下来请大家各抒己见。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尽(至、及)   虚御风(乘)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坐(身体斜着坐)

    C.不能之于怀(明白)   不能夫游之乐(尽情享受)

    D.歌而和之(循,依)   则或其欲出着(责怪)

  • 3、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无失其时     虽有槁暴

    B. 不积跬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知明而行无过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君子生非异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以楚地民歌的形式和方言声韵创作出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后世称“楚辞体”。后世将《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

  • 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的权利大厦”,可谓切中肯綮。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性,不妨看看历史。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并不是印象中宪法、刑法这类很大的法律,而是看似普通的婚姻法。这恰恰说明,国家的宏大叙事背后,实则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社会秩序的建立,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毛泽东同志甚至把婚姻法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道理也在于此。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说白了,只有明确了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民法甚至被学者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挺完善,何必要把这么多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法典呢?原来,正因为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大,其中不乏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编纂民法典也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要进行编订纂修,打通整个法律体系的“奇经八脉”,来一次法律条文的“深加工”。不一致的地方要统一,落后的地方要更新,欠缺的内容要补上……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1+1>n"的效果。具体的编纂工作尽管很大程度上是个法律技术问题,然而民法典从来都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又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果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风车水磨时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工业化社会民法典的代表,那么,今天中国要制定的民法典就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此次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一部权威、严谨的民法典,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存指南”。

    任何一部法律的生长、完善,都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草案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近来引发不少关注。我们暂且不谈其中引发的一些争议和讨论,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彰显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文化观念。此外,民法典草案还专门引入“优良家风”的概念,同时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经验。法谚有云:“民法乃万法之母”“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这阐明了民法“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内质,也展现了民法广阔而包容的外延。民法典草案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并不意味着某种“结束”,而恰恰是我们继续建设法治中国的又一个崭新起点。

    (摘编自彭飞《既然有民法了,为什么还要民法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是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

    B.民法典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它时代烙印鲜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C.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此次民法典草案中找到答案。

    D.民法典草案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法典的重要性谈起,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理性分析。

    B.文章论证编纂民法典的必要性时,打通“奇经八脉”的说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C.为了论证今日中国制定民法典的重要意义,文章运用了中外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章结尾引用法国谚语,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B.编订纂修民法典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通整个法律体系的“奇经八脉”,完成一次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C.在21世纪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今天中国制定的民法典意义非凡,彰显着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

    D.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草案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定风波》)

    (3)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被贬浔阳后只能与难以入耳的乐音相伴的无奈境况。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叙述老百姓将曾经北魏皇帝的行宫作为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忘却历史的无奈之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千乘之国,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

    (2)___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___,作《师说》以贻之。”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5)诵明月之诗,____

    (6)人间如梦,____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 

    (8)___,用之如泥沙?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景象、突出其地理位置重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铁,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铁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

    B.“日暖南山石”一句为实写,作者回到家乡看到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诗人在外时间之长。

    【2】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官名,掌管少数名族事务。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的监护军队的将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二首(其一)》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B.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C.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D.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善于骑射。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匈奴进扰萧关,李广斩杀敌人首级很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骁勇过人。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因此立功扬名。公孙昆邪担心李广多次和敌人作战会遭遇不测。

    C.李广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与几千名匈奴骑兵对峙,百名骑兵吓得惊慌失措,而李广镇定指挥,以下马解鞍做诱敌状吓退匈奴兵。

    D.李广赎罪为民。李广出兵雁门关兵败被俘,伺机逃脱回到汉朝后,按律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平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青年时代,毛泽东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从此,那个从韶山冲走出的少年,在革命征途上,与他的同志们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材料二: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承担着一项使命,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随风归去。“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一粒种子,成就了一段用一生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传奇。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担当。未来前行,你也将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责任在肩,不忘使命。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责任”或“使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