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见习信:我叫李丹,女,今年芳龄22岁,经学校同意,现申请前往贵公司实习三个月。
B.少儿节目解说词: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C.生日聚会贺卡:兄台华诞,小弟无以为贺,特赠生日贺卡一张聊表至诚祝福,还望笑纳!
D.球赛在即,小李对他的对手小刚说:“明天下午的比赛很艰难,到时候还要请你多多承让。”
2、下列对联颂扬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A.诸葛亮 杜甫 范仲淹
B.岳飞 李白 范仲淹
C.岳飞 杜甫 孟子
D.诸葛亮 李白 孟子
3、下列哪个人物参加过科举考试?( )
A.董仲舒
B.曹操
C.司马迁
D.苏轼
4、对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出刘兰芝的沉着、冷静,突出她“精妙世无双”这一特点。
B. 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 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出刘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 刘兰芝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5、俗语“才过宋玉,貌比潘安”中的潘安原名为( )
A.潘山
B.潘岳
C.潘江
D.潘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祖先按照生活的自然环境,创造了民族文化,随着经济、政治情况的发展而分化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上层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个部分还是从民间文化这个基础里去提取、升华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隶属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但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成为民族艺术的元气。
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这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譬如半坡出土的人面双鱼纹彩陶及陶盆边上的等距纹饰,是否就是以鱼形图案表现一阴一阳相合的太极图的雏形呢?是否与相传是伏羲所制的八卦符号有着联系呢?又如甘肃出土的葫芦瓶等,即是“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一古代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的思想明显地传承自古代哲学。
随着社会阶级的产生,部分民间工匠被吸收为上层社会服务,参加上层艺术的创造,形成了所谓“上层艺术”。先秦两汉的宫廷显贵兴建祖庙祠堂、宫室楼阁,在厚葬风尚影响下制作青铜器、陶器、墓室壁画、砖雕石刻等。这些非民间艺术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因为创造者来自民间,在内容与造型上仍具有民间艺术朴厚、阳刚的风格,充满了宏大的生命力。在上层社会的需求下,部分工匠向专业化发展而成为技师,这些专业技师的作品,其内涵及审美意识显然是属于上层社会的;民间工匠的作品则仍保留民间艺术的趣味和造型风格,民间艺术与广大平民共存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进行创造,发展成一套深厚而丰富的艺术系。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配搭的,历代百姓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上的追求。如喜事的民间艺术品尚红,丧事的尚白;也有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更自由、更意念化。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是一种不受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
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工艺和美术,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珍惜它,发扬它,是严肃而迫切的课题。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艺术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几千年,虽没被正史记载,却是民族艺术的元气。
B. 上层文化从民间文化基础里提取了大量的营养,并加以改进,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C. 民间艺术品与非民间艺术品在内容与造型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工艺上后者要求更高。
D. 社会发展带来了民间工匠的分化,部分成为专业技师服务于上层社会,部分仍在民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主题、工匠、色彩、造型四个方面论证中国民间艺术的特点,论证结构清晰。
B. 文章第二段以较多的实例论证民间艺术的主题源于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
C. 通过分析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民间艺人和专业技师的区别,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D. 文章论证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指出了珍惜它、发扬它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两汉的青铜器、陶器、墓室壁画等工艺精湛,风格质朴、浑厚,是民间艺术珍品。
B. 民间艺术所创造的形象接近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体现了创造者的意念,观赏性强。
C.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内涵和审美上无法与专业技师的作品相比。
D.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主题明确,色彩丰富,造型手法多样,体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对世人说,你们所说的孩子的老师“______,______”,强调自己对“老师”的定义与世人不同。
(2)《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3)《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老人和小孩们的自得其乐,表现了桃花源人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寄托忧思情怀或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余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比如“________”,就只能拿芥草作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用一句“________”对大鹏的行为质疑。
(3)人才被埋没有多种原因,才能不得外现,只能落得个像《马说》中所说“______,______”的可悲的结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说,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但“_________,________”。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前赴后继,死而无憾。
(2)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可惜“_________”,就成了一片焦土,秦王朝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3)用典是古代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_______”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________”,这两句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诗人借此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河水作喻,暗示自己愁思无尽,苦难无边,且对男子心生怨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___,____”两句,概括了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
11、名句默写。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三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唤起人们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
(3)“________,________”集中写“春夜宴从弟桃花园”,把兄弟们幽赏高谈、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日送颜延之①明府抚州觐叔父
皎然②
临川千里别,惆怅上津桥。
日暮人归尽,山空雪未消。
乡云心渺渺,楚水路遥遥。
林下方欢会,山中独寂寥。
天寒惊断雁,江信望回潮。
岁晚流芳歇,思君在此宵。
(注)①颜延之,系皎然好友,中唐人,非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颜延之。②皎然,本姓谢,系谢灵运十世孙,既是唐代诗僧,又是著名的诗论家,著有诗论名著《诗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待了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朋友的身份,“明府”在唐代指县令一职。
B.一二句诗人以自然朴素的语言道出送别之意,“临川”点明友人离别的地点。
C.三四句动静结合,将人归家的画面与山中空寂充分对比,凸显了自然的寂静。
D.末两句诗人以惆怅情怀感受周围事物,山林“流芳”已歇,诗人思友之心未歇。
【2】皎然在《诗式》中提出:“语与兴驱,不由作意,气格自高。”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这种美学主张的。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威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中国古代中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乐》《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再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她不是一般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上下一心,齐力抗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然而有个别人隐瞒到过疫区的事实,其不自觉隔离的行为给疫情防控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材料二:2020年2月初,在抗疫一线的感染病学家李兰娟院士公开建议:“在这次疫情之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希望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家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材。”
材料三:为防控疫情并加强对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指导,多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措施。同时,有识人士也指出,此次疫情所暴露出的全民科学素养问题,亟需解决。学校和家长要利用不停学的契机,要多宣讲防护知识,进行健康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需培育孩子们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逻辑,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以光明中学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给李兰娟院士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身份,联系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