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盛时期,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件事体现了这一政策?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2、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主要生活在( )
A. 淮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珠江流域
3、“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B.都是为了实现稳定繁荣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D.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疾苦
4、下列各国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 齐国 B. 晋国 C. 楚国 D. 燕国
5、据下图可推断秦国的都城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6、一场持续八年的大规模动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大规模动乱”是指( )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噶尔丹叛乱
D.黄巢起义
7、秦始皇为对付北方匈奴,实行攻守兼备,其中采取的防守举措为(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派蒙恬收复河套平原
D.修筑长城
8、读下图,请回答:建立A政权的是
A. 女真族
B. 蒙古族
C. 汉族
D. 契丹族
9、某班级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的图片展览。下列入选“商朝篇”的是
①龟甲辞②四羊方尊③司母戊鼎④《史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和使用的陶器应该是( )
A. 杆栏式房屋和彩陶 B. 半地穴式房屋和彩陶
C. 杆栏式房屋和黑白陶 D. 半地穴式房屋和黑白陶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南朝
12、下表为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初期( )
A.开始进入鼎盛局面
B.封国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D.国家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3、商朝的青铜主要是哪三种金属的合金( )
A. 铜、铁、锡 B. 金、银、铜 C. 铜、锡、铅 D. 铁、锡、铅
14、1973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中国某早期人类化石地层中出土了三件石器,这三件石器为石英岩打制而成,同时还在化石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炭屑。由此推断,考古学家挖掘的这一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地层是( )
A.元谋人化石地层
B.北京人化石地层
C.山顶洞人化石地层
D.半坡人化石地层
1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宋史》中记载,当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说明宋朝时(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17、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
A.开创了“四诊法”
B.做手术前使用麻醉药剂“麻沸散”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法
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18、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的目的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理念
B.开发理念
C.共享理念
D.绿色理念
19、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治国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削弱诸侯国
20、某旅游团参观某景点时听导游这样介绍:“他头顶上悬着块画,上面写着‘还我河山’;往两边看,四周的墙上画着他的事迹,有‘精忠报国”郾城大捷’等。”这位导游介绍的人物是
A.寇准
B.岳飞
C.陆秀夫
D.文天祥
21、概况:公元前____年,由________主持修建,分为鱼嘴、________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做一个,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22、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________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开始。
23、西周的都城在______;东周的都城在______。西周的疆域比商朝进一步扩大。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朝实行了______。
24、战国后期李冰主持修建的______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朝时开凿的______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25、原因:秦末汉初,游牧于________的匈奴族,在首领________的率领下,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强盛起来后开始反击匈奴。
26、__________族首领______________建立金朝,先后灭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约公元前________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8、《秦朝形势图》中①处是____;《西汉形势图》中②处是____。
图A 秦朝形势图 图B 西汉形势图
29、隋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_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全国。唐朝建立者是________。
30、列举题(根据提示写出人物或事件)
(1)他治水有功,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________。
(2)他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他是________。
(3)启继承禹位,从此王位的________制代替禅让制。
(4)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________”,厉王逃亡。
(5)________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6)战国时期的思想家________主张“仁政”治国。
(7)道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_。
3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亲爱的同学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语的历史典故吗?
(1)退避三舍
(2)纸上谈兵
(3)围魏救赵
(4)卧薪尝胆
(5)烽火戏诸侯
a.周幽王
b.孙膑与庞涓
c.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d.越王勾践磨砺自己的方法
e.晋楚争霸时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历史人物。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是________。
(2)率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的抗金名将是________。
(3)605年,________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这是其与历代选官制的本质区别: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摘编自历史必修Ⅱ《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下图是唐朝三省位置图。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当时称为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完全形成,主要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唐代初期,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讨论决策军国大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建设情况
历史时期 | 确立及演变 |
秦朝 | 设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担任副丞相 |
汉朝 | 设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 |
元朝 |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
明清时期 | 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
——摘编自历史必修Ⅱ《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三省六部的职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哪一项政策?
(5)材料五体现出我国古代哪方面的政治体制建设?
(6)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