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南京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下例图文材料体现在时代特征是(     

       

    完顔—王

    蒲查—李

    兀颜—朱

    女真改汉姓

    A.大动荡和大变革时代

    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 2、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下图这样的知识线索,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 秦朝

    B. 新朝

    C. 西汉

    D. 东汉

     

  • 3、中国最早设立的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澎湖巡检司 C. 台湾府 D. 中书省

  • 4、居住在如图所示房屋的原始居民,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大米 C.小米 D.玉米

  • 5、当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矛盾凸显。外国语学校的创办正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益尝试。那么外国语学校的创办最难体现孔子哪一思想?

    A.为政以德 B.仁者爱人 C.温故而知新 D.有教无类

  • 6、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以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巩固封建统治

    C. 发展经济   D. 减轻人民的负担

  • 7、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形成“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无义战”

    B.社会急剧变化

    C.经济飞速发展

    D.各学派激烈辩论

  • 8、“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并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三国志》记述的这一事件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造成了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 9、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了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形成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地区对应出现的景象是

    A.“王与马,共天下”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D.“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 10、“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仍能有效管理天下诸侯 B.诸侯之间的战争特点是兼并

    C.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地位动摇 D.周平王开始分封诸侯

  • 11、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西域都护设置

    B.市舶司设置

    C.安西都护府设置

    D.驻藏大臣设置

  • 12、灿烂辉煌的隋唐文化中,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A.吴道子——画圣

    B.李白——诗仙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阎立本——“三吏”“三别”

  • 13、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这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14、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的出现(     

    A.严格规范了民众的言行

    B.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C.限制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 15、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构造(如下图)明显不同的原因是

    A. 他们的聪明程度不同

    B. 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C. 他们的审美观念不同

    D. 他们使用的工具不同

  • 16、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的实力此消彼长。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其他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A.魏国

    B.齐国

    C.赵国

    D.秦国

  • 17、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 退避三舍

    B. 朝秦暮楚

    C. 纸上谈兵

    D. 破釜沉舟

  • 18、尧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一致推举德才兼备的舜。尧考验了舜二十八年才将帝位禅让给他。材料中推举首领的主要原则是(       

    A.血缘关系

    B.品德才能

    C.外貌长相

    D.实力强弱

  • 19、下列历史知识描述有误的是(     

    A.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清新瑰丽,他被称为“诗仙”

    B.杜甫的诗真实再现了时代的变化,风格“沉郁顿挫”,他被称为“诗圣”

    C.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人们将他们并称为“苏辛”

    D.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 20、下图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A.出使西洋

    B.东渡日本

    C.统一蒙古

    D.建立元朝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_____

  • 22、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______(地点)激战,炎黄部落最终打败蚩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______(地点)号召农民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 23、爱我中华铸就了中华儿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1)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__________受命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郑成功打败________殖民者,收复台湾,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清初,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组织两次____________之战打败了侵略者。

     

  • 24、“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在地方留下的最大“后遗症”是   (   )

    A. 安史之乱没有被彻底镇压   B. 唐朝统治者中央决策的麻痹大意

    C. 藩镇割据的进一步扩大   D. 地方叛将的骄悍

  • 25、唐朝都城_____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会;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的明长城。

  • 26、兴修灵渠: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________________,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 27、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 28、秦统一的货币为 __________,汉武帝统一铸造的货币为 __________

  • 29、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其代表作品是_____

  • 30、汉武帝派大将________、霍去病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王羲之   医圣

    张仲景   书圣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中兴

    刘秀   文景之治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分别从政治制度、文化经济、交通运输、国防等方面列举秦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中国的措施。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工业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大数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工业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是源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在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的四幅图片,说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什么特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