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固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日本史学家堀敏一在著作《曹操》中对某一场战役定位为:“曹操的失败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大势。”该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 2、C CTV大型纪录片《天府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完美、最科学、最先进、独一无二的无坝引水式引水枢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的奇观……”解说词中提到的“引水枢纽”和“水利工程”的主持修建的历史人物是(     

    A.秦国李冰

    B.秦国商鞅

    C.赵国赵括

    D.齐国管仲

  • 3、下图是我国一段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战国、秦朝

    B.秦朝、战国、东汉

    C.商朝、秦朝、东汉

    D.周朝、商朝、秦朝

  • 4、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中外历史上影响很大,其中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首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主要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A.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207年 D.公元209年

  • 6、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 7、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征战。最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 8、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A.

    B.

    C.

    D.

  • 9、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国王的第一人是( )

    A. B. C. D.

  • 10、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

    B.史称唐玄宗有贞观遗风

    C.这时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D.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房玄龄等人为相

  • 1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对   提出控制思想的建议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 12、从下面形势图中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西汉都城是长安

    B.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能够有效治理

    C.西域归属中央政权

    D.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 13、《左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的封建是指西周实行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 1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地点是

    A. B.大泽乡 C.巨鹿 D.渔阳

  • 15、《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  

    A.元朝在对边疆管理上更趋一体化

    B.元朝疆域更加辽阔

    C.元朝赋役负担远远重于唐朝

    D.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范围相似

  • 16、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C.奖励耕战 D.确立县制

  • 17、开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的皇帝分别是(     

    A.唐高宗、唐太宗

    B.唐太宗、 武则天

    C.唐太宗、唐玄宗

    D.武则天、唐玄宗

  • 18、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景帝

  • 19、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起义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专制统治

    D.实行文化专制

  • 20、他被后人称为“书圣”,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该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所使用的字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   大败金军。著名词人   在年轻时也参加过抗金斗争。

     

  • 22、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是______,②是______,③是______,④是______

     

  • 23、

    时期

    人物

    学派

    主要主张

    代表著作

    春秋时期

    _________

    道家

    “顺应自然”

    《道德经》

    _________

    儒家

    _________

    《论语》

    战国时期

    墨子

    _________

    兼爱、非攻

     

    孟子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

    韩非

    _________

    以法治国

  • 24、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______(国家)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 25、唐朝都城_____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明朝的_____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 26、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叫______;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这种父死子继的王位传承制度就是______

  • 27、填空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

    (2)推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历史名人是_________

    (3)战国时期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 “防洪灌溉工程”是_______

    (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

    (5)隋炀帝时期开通了以________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6)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的灌田工具是_________

    (7)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_________             

    (8)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_________                                

    (9)被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_________ 。 

    (10)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是_________

  • 28、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________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________________,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 29、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却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功绩,他开凿的____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曾设立进士科,标志着____的正式确立。

  • 30、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合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第二次鸦片战争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宋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正月二十一这天,长安城万人空巷。这一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贞观三年,唐太宗下令恢复被废弃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百姓惊骇之余无不欢呼雀跃……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摘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贞观之治》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皇帝恢复“藉田仪式”的目的,并写出唐朝发展农业的另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生产工具。

    材料二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大约有500万北方移民迁入并定居于江南地区,为江南农业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南宋政府为了维持与北方政权的对峙局面,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劝农政策成为当务之急。当时大批农书、劝农文陆续刊印,陈旉《农书》与楼寿《耕织图诗》的流行,绝非偶然。在这种情况下,“苏湖熟,天下足”的形成,便不足为奇了。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2)材料二中“苏湖”指的是什么地方?“苏湖熟,天下足”反映出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

    年代

    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28年(公元1600

    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亿

    3.3亿

    4.3亿

    ——数据整理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