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咸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乾隆年间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材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增长

    B.手工业发达

    C.商业繁荣

    D.土地值钱

  • 2、“他”曾在公元前256年时任蜀郡郡守,并且主持修建了一座大型的水利工程,直至今天,这项水利工程仍在发挥巨大作用。“他”是(  )

    A. 郑国   B. 李冰   C. 孙叔敖   D. 王景

  • 3、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渔网以为纸”。这一现象发生在

    A. 东汉

    B.

    C. 春秋

    D. 三国

  • 4、唐朝时,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主要原因是(     

    ①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②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③造船水平世界领先     ④采取鼓励交往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授民授疆土”是西周分封制下周王授予宗亲功臣的内容。这表明,分封诸王时,周王会授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人口 C.土地和耕牛 D.人口和铁犁

  • 6、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参考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请按图意给空白处找出正确的选项

    A.诸侯

    B.丞相

    C.刺史

    D.司隶校尉

  • 7、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 8、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的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的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盘庚迁都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北京

     

  • 9、李白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灭掉六国的“秦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开疆拓土

    C.焚书坑儒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10、唐朝末年爆发的哪一次农民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A.陈胜、吴广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 1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A.统治者实行暴政

    B.陈胜吴广起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诸侯割据一方

  • 12、医术高明,擅长外科手术,研制成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郦道元

  • 13、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孙权称王,国号吴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 14、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近代化探索中的人物是(     

    A.康有为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洪秀全

  • 15、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骄傲轻敌

    B.失去民心

    C.刑法严酷

    D.统治暴虐

  • 16、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A.为政者残忍昏庸

    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

  • 17、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A.祖逖

    B.祖冲之

    C.祖艮

    D.徐光启

  • 18、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中不包括

    A.统一文字

    B.统一服饰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货币

  • 1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 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20、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各族杂居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如下图所示历史人物是唐朝高僧______,他西游天竺,带回大量佛经,井以亲身见闻写成《______》。

  • 22、青铜器的出现(1)时间:____(2)地点:我国的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3)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____________遗址出土了铜镜。

  • 23、秦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_______事务。

  • 24、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为抵御共同的灾难,部落走向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是

    (2)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此时实行的是

    (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建立诸侯国。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为  

    (4)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  

  • 25、______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 ______,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 26、唐朝的商业繁荣,都城________________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的陶器________________闻名中外,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 27、赤壁之战是曹军和孙刘联军之间的战役,此战为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383 年,_______爆发,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

  • 28、结合所学知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判断并选写出相关内容。

    (1)《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多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轰动了洛阳城,大家纷纷传抄,以致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局面。纸得以成为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主要有赖于谁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_。

    (5)《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9、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高僧是______。唐朝时,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回国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著有《______》,该书成为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 30、文字、国家机构等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中华文明距今有 ______年(大约)的历史。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亲爱的同学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语的历史典故吗?你一定能行!

    (   )退避三舍 a. 原古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   )纸上谈兵 b .牧野之战

    (   )阵前倒戈 c.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 )刀耕火种 d.越王勾践磨砺自己的方法

    ( )卧薪尝胆 e.晋楚争霸时候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 )问鼎中原 f.春秋时楚庄王挥师北上到洛邑,并打败晋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名称。

    (1)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强调以法治国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经济政策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经。

    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④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改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

    (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

    A: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

    B: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_______________

    C: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

    (2)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变法内容的作用。

    材料三: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什么现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