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渡荆门送别》。
B. 《背影》《老王》《藤野先生》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杨绛、鲁迅,文体都是散文,都刻画了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写文章最忌提笔就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文章全无脉络可言,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一气呵成。
B. 最有趣的是两只雀儿并排站在柳枝上,交头接耳,吱吱啾啾仿佛在说情话。
C. 三峡两岸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怪石林立,别具匠心,非常壮观。
D.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遐迩,“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3、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诽谤(bàng) 奔丧(sāng) 窒息(zhì) 衣衫褴褛(lǚ)
B.萧条(xiāo) 讪笑(shān) 心弦(xuán) 喋喋不休(dié)
C.陨落(sǔn ) 厮守(sī) 蹒跚(mǎn) 肆无忌惮(sì)
D.拯救(zhěng) 作揖(yī) 忸怩(niǔ) 唾手可得(tuò)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恐龙无处不有》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的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诗歌配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宴会乐歌。
C.《桃花源记》大约作于东晋末期,作者陶渊明借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描绘自由安乐、美好幸福的图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安塞腰鼓》一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内排比、句与句之间排比、段与段之间排比,使得情感表达更热烈、激荡,获得了生命力量喷薄而出的震撼效果。
5、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①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②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③。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④是此湖。
[注释]①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②线头:指毛毯上的线头。③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④勾留:稽留,耽搁。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
B.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C.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载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化、一种出新。
D.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6、根据语境及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读郦道元《三峡》,其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1)______,(2)______。”
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3)______,(4)______”,我们看到了春天来临,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的美景;
读王绩《野望》的“东皋薄暮望,(5)______”,我们能读出诗人的彷徨无依之情;
读崔颢《黄鹤楼》的“日暮乡关何处是?(6)______”,我们能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愁绪;
读李白《渡荆门送别》的“(7)______,(8)______”,我们能想象到江水挣脱群山束缚,在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画面;
读刘桢《赠从弟(其二)》的“冰霜正凄惨,(9)______;(10)______?松柏有本性”,我们明白了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要正气凛然,保持高洁的本性;
读曹操《龟虽寿》的“(11)______,(12)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领悟出即使年纪大了,也可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7、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①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②“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③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湖南苏区还没有处在共产党的全面控制之下。在何键“农民大屠杀”时期许多农民有亲友遭到牺牲,或者反动派在何键统治下夺回权力后,本人遭到地主的殴打和压迫,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④有一次贺龙逮到了一个名叫波斯哈德瑞士传教士,军事法庭因他从事所谓间谍活动——大概不过是把红军动向的情报传给国民党当局,许多传教士都是这样做的——“判处”他监禁十八个月。贺龙开始长征时,波斯哈德牧师的徒刑还没有满期,因此奉命跟着军队走,最后刑期满了以后才在途中释放,给旅费前往云南府。使得大多数人感到意外的是,波斯哈德牧师对贺龙并没有讲什么坏话。相反,据说他说过,“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1)选文写了贺龙四个方面的事迹,请简要补充出其他三个事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贺龙爱护部下,生活简单,品行好。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面事例,说说贺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8、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2018年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乐人庚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从文学、音乐、情感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成龙、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凤凰传奇、谭维维等近百位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
(材料二)
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创新。”《经典咏流传》抛弃了音乐节目的竞演模式和文化节目的答题模式,重新研发出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架构,核心诉求紧紧围绕古典诗词的旋律新编、歌曲演绎、大众传播,强化时代性和时尚感,从而让主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同时,节目还引人微信“摇一摇”互动模式,观众在收看的同时达成分享,发酵和引爆二次传播。“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沉寂了近300年的诗,通过支教老师梁俊和山区孩子“纯净到让人心疼”的演唱,一夜之间刷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圈粉无数。
(材料三)
康震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但是经典怎么样才能流行呢?《经典咏流传》旨在“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伴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我们仍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当代知名作家梁晓声也表示,节目在未来的影响,会激活古典诗词,“让我们的孩子们既唱了歌,同时又熟悉了古典诗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
(材料四)
《经典咏流传》走红后,不少家长给孩子购买古诗词方面的书籍,但也有批评的声音说这是盲目“跟风”。对此,多次担任《中国诗词大会》嘉宾评委的蒙曼老师认为,先不妨有一个浪潮存在,然后再推动建构。家长可以把书、音频、视频放在那儿,孩子只要表现出兴趣,就赞美或提点他,但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必须喜欢。家长要忌市井气。家长表现出兴趣,对孩子是最好的引导。
【1】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经典咏流传》走红的原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传唱人中,不仅有成龙、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等名人,也有普通人。
B.一首沉寂了近300年的诗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与社交媒体的推动不无关系。
C.康震认为,经典要流行,应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上来。
D.针对家长给孩子买古诗词方面的书籍这一盲目的“跟风”行为,蒙曼提出了批评。
9、题目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教学”应运而生。全新的学习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独特的体验、或快乐,或烦恼,或感动……那么,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呢?
请以“网课带来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引用、抄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