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D.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的严严实实的。
2、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皎洁(jiǎo) 马前卒(zú) 冗杂(rǒng) 名副其实(fù)
B.斡旋(wò) 茂腾腾(mào) 追朔(sù) 翠羽流苏(cuì)
C.狡辩(biàn) 厚障壁(bì) 诬蔑(miè) 不休边幅(xiū)
D.翌日(lì) 草坝子(bà) 告诫(jiè) 相辅相成(fǔ)
3、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小说家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
B. 《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历经了三起三落后,祥子依然对生充满了信心。
D. 《昆虫记》是法布尔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创作的。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我市的空气更加清新。
B.岁月如歌,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与其分别二十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C.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是看教师能否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学生是否改进学习方法。
D.今年我读了大约十本书,感觉收获满满的。
5、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②故国: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尾联两句诗的妙处。
6、古诗文默写:
(1)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
(4)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5)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杜甫《望岳》中“ , 。”两句诗鼓励我们当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以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去开创未来。
(7)《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的两句诗是: , 。
(8)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7、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一些疑点展开了讨论。有同学提出:“少年时期的保尔顽皮倔强、惹是生非,还向神父的面团里撒烟末,这样的‘问题少年’竟然成了英雄,小说这样设计是不是不合理呢?”请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和你的思考,帮助他解答这一疑惑。
8、当代作家刘绍棠,素有“京郊风俗画家”之称。同学们就其《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下面小题的相应任务。
本命年的回想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②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③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④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⑤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
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墙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⑦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⑧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作者:刘绍棠。有删改)
【1】任务一:补写年景习俗,感受气氛之浓
【2】任务二:研讨巧妙构思,思悟民俗之美
全文写的是有关过年的习俗,可文章开头却先写了“二十四节气歌”,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3】任务三:品析作家语言,领略民风之淳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请从下面表示语言风格的词语中,任选其一,结合文中相应句子进行品析鉴赏。
沉郁 乡土 婉约 豪迈 京味 雅致 幽默 飘逸
【4】任务四:体味民俗意蕴,探究内涵之丰
“返老还童”是作者暮年回忆往事时的感受,其中蕴含的情味颇为丰富。请联系下面材料,并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
共同庆祝春节、感受“和”文化,能搭建心灵交流的桥梁,能激发“和”的正能量。
——《人民日报 感知春节“和”文化的力量》
9、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
请以“心中一片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