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怖 阻碍 不知所措 开天辟地
B.浩劫 暑名 阳奉阴违 自圆其说
C.驰骋 告诫 历历在目 琼瑶仙境
D.颠簸 敏捷 瞬息万变 沧桑巨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几辆大型推土机轰隆隆的推动,一些陈旧老屋分崩离析,轰然倒塌。
B.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红人,他那不修边幅的打扮,略显普通的样貌,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C.你早晨说昨晚在书店里看书,下午又说昨晚在琴行练钢琴,你这不是自圆其说吗,你到底在干嘛?
D.老家院子里有几棵松树行将就木,今天早晨,他就找人把它们全部砍掉了。
3、下列几组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妈妈烹饪技术一流,那些脍炙人口的菜人人都爱吃。
B. 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发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 他这个人极具智慧,常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惊人之举。
D. 他看见国光,自然先说几句普通的应酬话,装出郑重其事。
4、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作者着眼试题中的“春”字,以行踪为线索,按空间顺序描写了西湖早春美景。
B.诗歌的颔联描写静景,颈联描写动景。这样动静结合,使景物美好而充满活力。
C.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它不忍而去。
D.该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用准确而有表现力的词句,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
【2】感悟诗人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⑤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⑥__________________,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⑦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⑧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将王维的《使至塞上》补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____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欧也妮·葛朗台》《约翰·克里斯朵夫》《艺术哲学》等,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2)《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____的家信100多封。傅雷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____是第一位的。他关注儿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关于感情问题,他教导儿子无论如何要克制,以____为重,以健康为重。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①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②《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③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④《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⑤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⑥《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⑦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⑧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⑨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⑩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⑪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⑫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2】《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3】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9、作文。
一个人或者一本书、一门课程、一次旅行⋯⋯都会像一扇窗,帮你打开一个新世界,让你有很多收获。
请将“ 为我打开一扇窗”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作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