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五家渠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词语误用是我们在说话和写作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请找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足球场上,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对手无从进攻。

    B.他的文章平易近人,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愉悦。

    C.探察外界,关照自己,人会在外与内的调和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D.大扫除后,教室窗明几净,又添上了很多的装饰,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发生的社会生活。

    C.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籍贯等命名。如《柳河东集》是以籍贯命名的。

    D.“老生”“老旦”“小生”“小丑”等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老年男子、老年女子、年轻男子和滑稽人物。

  •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B.《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C.《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石壕吏》就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临近期中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D.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望中所见,描绘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痛。

    B.三、四两句融情于景,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五、六两句写战乱致长安城大火烧了三个月,家信无法抵达,所以“家书抵万金”。

    D.最后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愁苦焦虑、念家悲己的情感。

    2请你发挥想象,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描绘的画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文言诗文填空。

    (1)     ,零丁洋里叹零丁。

    (2)     ,衣冠简朴古风存。

    (3)俄顷风定云墨色,    

    (4     ,吟鞭东指即天涯。

    5     ,自将磨洗认前朝。

    (6)伤心秦汉经行处,  

    7   ,雨脚如麻未断绝。

    (8)潭中鱼可百许头,

    9《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词人范仲淹揭示守边将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10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其中最能表现劳动者艰辛的句子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出自海明威的作品《________》,这是圣地亚哥硬汉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从《飞向太空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贪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文有删改)

    【1】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仪式”的妙处。

    【3】“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第⑨段中这句话的含意?

    【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题目一:成语“甘之如饴”,出自《诗经·大雅·绵》,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比喻心甘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甘愿承受艰难和痛苦。 请你以“甘之如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 600-800 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