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悼念(dào) 愧怍(zhuò ) 吊唁(yàn) 转弯抹角(mǒ)
B.歼灭(jiān) 拂晓( fú ) 嫉妒(jí) 文绉绉(zōu)
C.荒谬(miù) 寒噤( jìn) 阻遏(yè) 毛骨悚然(sǒnɡ)
D.尴尬(ɡān) 瓦砾( lì) 诘问(jié ) 惊涛骇浪(hài)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B. 那件事后,他才如梦初醒,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 李强刚上初一的时候,成绩不尽人意,后来白手起家,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D. 陈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棵树巍然挺拔,直向蓝天,茂盛的树枝旁逸斜出,造型奇异,叫人叹为观止。
B.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有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C. 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
D. 这171条新词语,凝聚着几十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智慧,运用了语料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研究手段,真是妙手偶得。
4、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溯 枯躁 惊心动魄 大彻大梧
B.震憾 怅惘 草长鹰飞 目空一切
C.恣意 帷幕 人情事故 海枯石烂
D.骤雨 迁徙 矫首昂视 周而复始
5、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颔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C.“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2】同是送别诗,请你说说李白的《送友人》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6、古诗文名句积累。
(1)轻舟短棹西湖好,______________。芳草长堤。(欧阳修《采桑子》)
(2)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5)自古以来,“诗言志”。诗人在创作时,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达成“诗言志”的目的。如《野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苦闷和怅惘及归隐之情。
7、名著阅读。
【甲】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 A 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萎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红星照耀中国》
【乙】在选择住处时, B 常常轻视那些偶然碰到的以天然的隐蔽场所为家的种类。它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凡是这样的地方,都被视为佳地,要优先考虑选取。它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而成的洞穴,因为这些洞都不合适,而且它们都十分草率,没有安全保障,有时其他条件也很差。
——《昆虫记》
(1)甲文中“ A ”处的人物是谁?并结合选文分析此人物的形象。
(2)乙文中“ B ”处的昆虫名称是______。结合【乙】文内容写出该昆虫超群出众的技能。
8、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清明上河图》
冯骥才
①与我纠结了几十年的一幅画,是世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
②我是画山水出身,初识它时却感到强大的震撼。一个画家居然敢于把一个城市画下来,古今中外惟有这位宋人张择端。当时我二十岁出头,气盛胆大,居然发誓要把它临摹下来。现在想来,我对它的痴迷与我对民俗兴趣的潜质分不开。
③要临摹好《清明上河图》必需读懂原作,但原作藏在故宫,只能一次次坐火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去看,并把认识到的一些细节记在小本上,常常一看就是两三天,随即带着读画时新鲜的感受跑回来,伏在案上,对照印刷品来摹写。
④我最初临摹《清明上河图》是失败的。我以为自己习画是从宋人院体画入手,临摹这幅画不会太难。但动手临摹才知道,除去画中的山石、树木和流水我画过,大量的民居、人物、舟车、店铺、家具、风俗事项和生活物品,都从未画过,不知道画法,很难下手。而张择端笔法既是写意,也是工笔,洗练又精准,活灵活现,在旁人的画中不曾见过。画家的个性愈强,愈难临摹,而张择端用的笔是秃锋,行笔时还有些“战笔”,苍劲生动,颇含韵致,仿效起来更难。
⑤重新燃起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决心,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从事的仿古工作被迫停止,天天闲着,有大把的时间,可用来临摹这幅绘画史上的巨制。
⑥我先做好充分准备。自制一个玻璃台面的小桌,下置台灯,把用硫酸纸勾描下来的白描全图铺在玻璃上,敷以素绢;待电灯一开,画面清晰地照在绢上,这样再对照印刷品临摹就不会错位了。可是我没有张择端用的那种秃笔怎么办?我琢磨出一个好办法,用火柴吹灭后的余烬烧去毛笔锋毫的虚尖,这种人造秃笔画出来的线条,竟然像历时久矣的老笔一样苍劲。同时,我还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技法悉心揣摩,先要另纸练习,直到有了把握,才敢上手临摹。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
⑦正当我感觉完成这幅巨画的临摹应无问题时,忽然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⑧一天,邻居引来一位美籍华人说要看画。据说这位来访者是位作家。我当时还没有从事文学创作,对作家心怀神秘和景仰,遂将正在临摹中的《清明上河图》抻开给她看。画幅太长,画面低垂,我正想把画放在桌上,谁料她突然跪下来看,那种虔诚之态使我大吃一惊。当她说如果她“有这样一幅画,就会什么也不再要了”时,我被深深打动,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当即说我给你画一幅吧。她听了,那表情,好似已到了天堂。
⑨艺术的动力常常是被感动。于是我放下手中画了一小半的《清明上河图》,第二天就去买绳和裁绢,用红茶兑上胶矾,一遍遍把绢染黄染旧染匀,再在屋中架起竹竿,系上麻绳晾绢。那条绢有五米多长,便折来折去地在我小小房间的半空中“游走”。此时的我,对这幅画临摹得正是得心应手,动笔画起来很流畅,对自己也很满意,天天白日上班,夜里临摹,直至更深夜半。嘴里嚼着馒头咸菜,却把心里的劲儿全给了这幅画,那年我三十二岁,精力充沛,一口气干下去,到了完成那日,掐指一算居然用了一年零三个月!
⑩此后,一些朋友看了这幅无比繁复的巨画,劝我不要给那位美籍华人,我执意说:“答应人家了,哪能说了不算?”
⑪待到1978年,那位美籍华人来到中国,从我手中拿过这幅画的一瞬,心里真有点舍不得。我觉得她是从我心中拿走的。她大概看出我的感受,说她一定请专业摄影师拍一套照片给我。此后,她来信说这幅画已镶在她家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客厅的墙上,还是请华盛顿一家博物馆制作的镜框呢。信中夹了几张这幅画的照片,却是用傻瓜相机拍的,光线很暗,而且也不完整。
⑫1985年我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笔会,中间抽暇去纽约看她,也看我的画,我的画的确堂而皇之被镶在一个巨大又讲究的镜框里,内装暗灯,柔和的光照在画中那神态各异的五百多个人物的身上。每个人物我都熟悉,好似“熟人”。虽是临摹,却觉得像是自己画的。我对她说别忘了给一套照片做纪念。但她说这幅画被固定在镜框内,无法再取下拍照了。属于她的,她全有了;属于我的,一点也没有。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它毕竟是我用年轻生命中整整的一年换来的!
⑬有人说,你很笨,叫人弄走这样一幅大画!
⑭我想说,受骗多半源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而且,还有这未完成的小半卷的《清明上河图》,藏于画室,自我见证。
(选自2022年3月11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阅读文中美籍华人和“我”交往要画的语段,完成下列表格。
美籍华人表现 | “我”的心理感受 |
突然跪下来看画 | 被深深打动 |
从我手中拿过画 | ① |
来信说画已镶好,信中夹了几张不完整的照片 | ② |
③ | 被掠夺,空空荡荡 |
【2】下列对本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识它时却感到强大的震撼”句中“却”字有转折的意思,表明“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也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巨大的艺术魅力。
B.作者一开始认为自己习画是从院体画入手,临摹《清明上河图》会很简单,但后来发现张择端笔法多端、个性很强,所以一开始临摹失败。
C.文章标题“我的《清明上河图》”指的是被美籍华人精心算计拿走的那一幅作品。文中作者对美籍华人的功利市侩、言而无信进行了谴责。
D.后来美籍华人的失信,实则前文已经多次埋下伏笔,例如“我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句中“我以为真的”暗示“不是真的”。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
【4】文章第⑫段说“属于我的,一点也没有。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但第⑭段又说“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5】有人评价冯骥才的散文说:“冯骥才的一些怀人忆事的散文,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在“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中任选一个角度,对此观点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9、(题文)请以《我终于明白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