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完善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 2、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原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下列史事符合此原则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 3、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并从澳门购买西洋火炮加强战备。这体现出,林则徐(     

    A.认识到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源

    B.对朝廷愚昧与封闭的憎恶

    C.致力唤醒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D.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 4、1950年11月,陈云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对支出用‘削萝卜’的办法,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削萝卜”就是尽量削减一切可以削减的支出,“挤牛奶”就是尽力增加可能增加的财政收入。这一举措的实施(       

    A.满足“国防第一”的需求

    B.保证“一五”计划的完成

    C.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体现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 5、中共一大规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A.尝试建立革命政权

    B.完全走向成熟

    C.深化对国情的认识

    D.独立领导革命

  • 6、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期

    译著类别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其他

    1850~1899年

    40%

    30%

    10%

    8%

    3.5%

    8.5%

    1902~1904年

    10.5%

    21%

    24%

    25.5%

    11.3%

    7.7%

    A.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D.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

  • 7、清朝雍正皇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 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该制度(     

    A.保证了政令畅通

    B.完善了选官制度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5万千米,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这些建设(       

    A.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

    B.体现我国重视人民民主

    C.完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

    D.反映我国科技世界领先

  • 9、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由此可见(     

    A.三省六部制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政事堂的设立削弱了宰相权力

    C.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强化皇权的诉求

    D.行政中枢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

  • 10、中国从1954年开始大量聘请苏联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工作,1954年比1953年增加两倍多,以后三年又分别增加46%、80%和62%。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31440套技术设计文件、3709套基本建设方案、12410套机器和设备草图等科学技术文件。这些举措(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 11、下图是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实施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D.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 12、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官府设立僧官制度,即君主通过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的方式,笼络佛教领袖,促使僧团组织置于世俗权力秩序控制之下。僧官制度的设立(     

    A.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

    B.体现了佛教官方化

    C.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 13、秦汉以下,列朝力行郡县,帝王仍对皇亲国戚和功臣宿将封侯赐土,但明令王侯们“食土而不临民”。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郡县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减轻百姓负担

    D.维持兵农合一

  • 14、傅斯年曾说:“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了,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进国民意识的大觉醒

    C.唤醒了青年对于自由的追求

    D.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 15、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坚持“两个凡是”的人认为这是“砍旗”“丢刀子”。关键时刻,邓小平积极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至下半年,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文650多篇,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争鸣局面。这次讨论(     

    A.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是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16、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在“革命伙伴”基础上增添了“合作”伙伴的新内涵: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1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超过了美国。这反映出(       

    A.第三世界的力量不断壮大

    B.非洲开始融入全球化潮流

    C.中非命运共同体日益牢固

    D.西方放弃了对非经济侵略

  • 17、唐朝前期,进士科选才多注重考生文章或诗赋的文辞是否俊美华丽;天宝年间,进士科中官吏的选拔则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这体现了(       

    A.选官方式发生变化

    B.科举制运行有失稳定

    C.社会公平难以保证

    D.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 18、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 19、5世纪后期,北魏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A.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 20、下表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选出来的国家领导人表

    主席

    副主席

    毛泽东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总理

    副总理

    周恩来

    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1952)

    其中有下划线的领导人为党外人士,通过这一表格可以说明新中国当时(     

    A.实行人民代表制度

    B.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 21、“1920年,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译出了首个中译本。陈译本顺应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重大的作用,”陈望道所译之书是(     

    A.《社会主义神髓》

    B.《共产党宣言书》

    C.《原富》

    D.《共产党宣言》

  • 22、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

    A.民族交融的作用

    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有效打击士族势力

  • 23、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景德镇“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这些从事瓷业的佣工很多来自外地,在景德镇没有田地,时称景德镇“皆聚四方无籍之徒”。由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景德镇地区(     

    A.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

    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 24、1848年,徐继畲“荟萃采择”中西文献资料,撰成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该著作是(     

    A.《四洲志》

    B.《瀛寰志略》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_________(人物)。他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________,而不是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_________;主张建立独立的_________教会和廉俭教会。

  • 26、________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

  • 27、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过程:1947年夏,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________》。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2)影响:使亿万农民在________上、________上获得了解放。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 28、________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________”进行“________

    (1)“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________

    (2)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 29、台湾:_______年, _______驱逐_______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_______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_______省。

  • 30、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________。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________________等称号,并设立了________等机构官吏西藏________事务,任用________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 31、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_______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______________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 32、①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_ 

    ②商和西周基本土地制度是________。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

  • 33、填图题:

    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图,在横线上填出这四次战役的名称。

  • 34、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________代表组成代表机关,________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________制度和组织形式。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 36、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英、美两国的政体分别是什么?确立该政体的法律文献分别是什么?

    (2)指出美国政体对国家权力的划分体现了哪一原则?这一原则的理论来源于哪位启蒙思想家?

    (3)分析英、美、法、德四国形成不同政体的原因。

  • 37、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 38、什么叫话本?

  • 39、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思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