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昆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的皇帝能够接受法律的约束,并称“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他曾歌颂乾隆皇帝:“伟大的国王,你的诗句与思想如此美好,请相信我,留在北京吧,永远别来吾邦……但要当心巴黎会使你的月桂枯黄。”这说明伏尔泰(        

    A.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

    B.希望中法两国加强交流

    C.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

    D.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 2、“澶渊之盟”后,沈括两次出任谈判特使,以“澶渊之盟”条约为基础、《天下郡守图》为依据,辅以木制地形模型,铁证如山,据理而争,使辽国放弃了无理的边界要求。这表明(     

    A.地理研究需要实地勘察

    B.重文轻武难以解决边防危机

    C.科学技术助益谈判效果

    D.宋辽议和无法维持长期和平

  • 3、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玉米粥

    B.晚上去瓦肆看南戏

    C.日落前须返回住所

    D.出门时穿了件棉袍

  • 4、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这一运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辛亥革命爆发

    B.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C.激发民族意识高涨

    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 5、考古发掘研究发现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已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级技术能力、等级化社会确立、礼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等,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在发展水平上相近。其研究成果能说明(     

    A.中国文明曙光在辽河流域

    B.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特点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程

    D.红山文化传承发展中原文化

  • 6、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以下特点(     

    A.传统性

    B.服务性

    C.延续性

    D.创造性

  • 7、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D.清末新政的推动

  •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据此可知,党在新时期的迫切任务是(     

    ①发展社会经济 ②改革生产关系③建立先进制度 ④推动思想解放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以下内容为魏晋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书法艺术的发展魏晋时期,社会中草书盛行南北朝时期,北方崇尚刚硬雄浑的书风,南方偏重轻灵秀逸的书风唐朝时期,具有作为考试标准字体的规整楷书开始深受文人们喜爱(       

    A.彰显儒学地位的上升

    B.源于国家的政策调整

    C.反映民族交融的加强

    D.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10、1923年——1926年的《新青年》成为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不乏涉及中国具体革命事件,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外国社会革命运动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运动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A.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B.探索社会变革的道路

    C.推动文学革命的发展

    D.注重国人思想的启蒙

  • 11、下图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兴建的庞大而复杂的不同类型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

    A.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

    C.早期国家的特征已经出现

    D.先民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

  • 12、1914年至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先后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森林法》《造林奖励条例》等多部法律。这些法律的出台(     

    A.加速了专制统治的终结

    B.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意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

  • 13、1928 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实施。群众欢欣鼓舞,热情歌唱:“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这首歌谣反映了 (     

    A.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热情

    B.毛泽东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

    C.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D.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 14、某事件明确推翻了“天圆地方”的推测,也预示着任何陆地只要不封冻,便可驾船前往。该事件(     

    A.最先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B.打通了欧洲与亚洲的新商路

    C.得到了英国王室的经费支持

    D.开启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

  • 15、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最初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责任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     

    A.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

    B.约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体制

    C.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D.议会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

  • 16、咸丰帝1851年登基之初,清廷执行对西方强硬的外交政策,但随后却开始向西方妥协,推出“借师助剿”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     

    A.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

    B.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出

    C.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D.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 17、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B.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18、《唐摭言》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9、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由于这一理想违背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 20、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其影响是(     

    A.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工厂制度出现

    C.欧美开始城市化进程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21、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

    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 22、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材料说明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基本保障

    B.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抗日战争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

    D.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 23、唐代,灾情出现后,政府会减免赋税、发放贷款、平价粜粮,以及由国家收购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扶助农民生产自救。做到“善自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这说明统治者(     

    A.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B.强化基层社会的管理

    C.力图长久解决灾荒问题

    D.赈灾方式具有多元性

  • 24、下图是1993~2014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次数以及地区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我国(     

    A.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外交重点在东欧中亚

    C.实施新型外交政策

    D.已实现重返世界舞台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近年来,希腊等欧洲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A. 对社会和谐稳定弊大于利

    B.忽视低收入阶层利益

    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D.造成有关国家财政困难

     

  • 26、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______________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_______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_______大经济体。

  • 27、文艺复兴的实质是________

  • 28、请将左侧的人物与右侧的思想观点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人物

    思想观点

       )王守仁

    A 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

       )李贽

    B 个性解放,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

    C “良知”是隐藏在个人心中的“天理”,因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

  • 29、边疆危机

    (1)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________趁机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②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结果:__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

    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经过: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被击退;1885年3月,清军在________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③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④影响:________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 30、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_______年6月,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______________,揭开了______________的序幕。

  • 31、明朝中期, _______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_______

    (1)“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______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陆王心学强调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_______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________色彩。

    (3)陆王心学带有______________倾向。

  • 32、徐继畲的《________》是中国近代________

  • 33、请以不同标准,对下列历史人物进行分类。

    ①徐光启     ②汤显祖     ③王夫之     ④吴敬梓

    ⑤宋应星     ⑥孔尚任     ⑦曹雪芹     ⑧顾炎武

    (1)思想家: ;(2)科学家:

    (3)戏剧家: ;(4)文学家:

  • 34、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面对这种格局,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概括这些重大外交成就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哪些类型的重要外交活动?

  • 36、八七会议的内容?

  • 37、明朝的建立的背景、时间与统一过程是怎样的?

  • 38、有人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并对自己观点进行阐述。

  • 39、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4)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