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是抗战时期某场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不败的神话
B.是局部抗战时期战斗最激烈战役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是抗战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结束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调毛泽东到上海的中央机关去,毛泽东说:“我不愿意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以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改组省委,领导起义。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中共三大
D.遵义会议
3、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最主要的标志是( )
A.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建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D.井田制的实施
4、下表所示为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情况。据此可知,彭头山文化( )
大型打制石器 | 制作粗糙,无固定形状。 |
细小打制燧石器 | 缺少正规样式。 |
磨制石器 | 数量极少,种类单一,体型偏小。 |
A.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B.原始农业生产发达
C.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D.私有产品大量存在
5、蒙古汗国灭云南大理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其地内属本朝,立为藩府,设置如内地”,后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管辖。 由此可知,元朝统治者对边疆的治理( )
A.阻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C.加剧西南地区民族矛盾
D.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6、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下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7、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A.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B.记载了哥伦布到达亚洲的史实
C.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D.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8、1907年,学部上清廷的奏折说:“倘使女教不立,妇德不修,则是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不能训子……此先圣先王化民成俗所由,必以学为先务也。”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汤化龙说:“余对于女子教育之方针,则务在使其将来足为贤妻良母,可以维持家庭而已。”这主要反映了( )
A.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历届政府重视家庭教育
C.近代教育转型之路艰难
D.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
9、1937年, 洛川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人民战争路线具体化,指出只有完全地、坚决地实行这个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D.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0、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这些成就( )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
C.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
11、《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可用于研究( )
A.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
B.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
C.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
D.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
12、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人,掌班、领班人数不定,设贴刑二人,“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
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司法机构运作更趋完善
C.皇权专制程度显著提升
D.皇帝借助宦官对抗外戚
13、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14、在解放战争某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从数量上取得了超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始于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辽沈战役的胜利
D.淮海战役的胜利
15、南宋时,经办海外贸易和航运的一个官员赵汝适在《诸蓄志》中描写桑给巴尔:“缠青番布,蹑红皮鞋,日食饭面、烧饼、羊肉。……产象牙、生金、龙涎、黄檀香。”明朝以后,海运日益发展,中国和桑给巴尔两国人民接触更加密切。据此可知,桑给巴尔
A.农业经济繁荣
B.手工业发达
C.对外贸易发达
D.鼓励文化交流
16、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 )
A.国民大革命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17、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1349年,一群“南北隔数千里,同仕于闽”的官员在福州乌石山游览,至道山亭时以“文字为娱”,完成了一首联句(如图所示),此类吟诗作赋、唱和酬答在元中后期已成风气。这反映出元代( )
A.官场风气败坏
B.科举重视诗赋
C.民族交融深化
D.儒学地位复兴
19、中国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汉江,北至燕山。最初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A.三皇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下图所示时空的历史现象不包括( )
A.重筑长城抵御蒙古袭扰
B.抗击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活动
C.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
D.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租住权
21、据统计,至1926年7月,湖北省建立起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的有十余县,参加的农民有三万余人。到1927年3月初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有组织的农民已达八十万,农民协会能直接领导的农民群众约五六百万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
B.国民革命促进农民运动发展
C.人民群众土地革命斗争热情高涨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得到认同
22、晚清时期的北京昌平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卖地好大块”。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马关条约》的特点
C.英法联军在京的暴行
D.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3、下表为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部分措施
| 措施 |
历法 | 宣布改用阳历 |
服饰 | 剪发辫、易服装 |
称谓 |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
可见,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思想文化革新
B.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C.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
D.解决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4、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两位先生”是( )
A.民主与科学
B.民主与共和
C.和平与发展
D.自由与平等
25、________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6、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________的步伐。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 刘少奇遭到迫害 |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 “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 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
27、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28、明朝中期, _______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_______。
(1)“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______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陆王心学强调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_______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色彩。
(3)陆王心学带有______________倾向。
29、________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________,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为________
30、袁世凯死后,________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
31、朱熹还对______________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_______》《_______》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32、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绘画成就以_______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_______和_______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34、以 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36、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
(2)五四运动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五四运动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4)五四运动取得怎样的结果?
(5)五四运动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37、全面内战的进程是怎样的?
38、请列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39、二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格局的演变。请回答:
(1)奠定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国际关系新体系是什么?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有哪些?
(3)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谈谈你对世界多极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