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7年3月7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课,学员共810名,来自全国18个省、市。毛泽东确立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旨在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办学思想。6月18日,学员提前结业,被分别派往各地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或回乡从事农民运动。据此推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活动( )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B.壮大了国共合作的阶级基础
C.巩固了国民革命胜利成果
D.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2、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不再以“夷”字来称呼外国,而是以“瀛寰”一词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存关系;在书中他动辄将外国比拟为“三代毫岐雒邑”,将华盛顿说成是“寰宇第一流人”,称赞英国“雄富强大”。这表明( )
A.开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
B.国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近代知识分子拔高西方
D.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思想
3、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在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 )
A.门阀制度仍盛行
B.官僚多出身于世家大族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4、下图是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占有量的对比情况(单位: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徽商形成促进农业发展
B.北方经济优于南方经济
C.徽州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D.明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下表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时期 | 领导阶级 |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 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 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B.反封建求民主的尝试
C.近代思想启蒙的潮流
D.天朝上国统治的崩溃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意在( )
A.主张个性自由
B.批判君主专制
C.批判重农抑商
D.主张经世致用
7、鸦片战争后,英国在清朝的官方文件中依旧有时被称为“英逆”;当西方传教士在琉球定居的时候,清宣宗训示“佛(法)英二国,不应扰我属国”“若不为之弭止惊扰,殊无抚驭外邦外藩之意。”这反映了( )
A.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B.清朝有效维护了宗藩体系
C.清政府未能主动应对变局
D.中外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8、“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井冈山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0、下列图片是不同年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旗帜的样式,中共作出的这种改变是为了( )
A.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1916年10月,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可见其反对儒学是基于( )
A.反对专制的需要
B.发展教育的目的
C.世界潮流的感召
D.反对改良的立场
12、下面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两幅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专制集权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慢
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13、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转战陕北 ③渡江战役 ④三大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14、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A.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革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破士族垄断选官局面
15、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以外的各派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授课、治学,而且可以入宫廷为官,如汉武帝时的名臣司马谈是黄老之言者;此外,大臣中治杂学、纵横术、阴阳学等诸子百家者不在少数。这说明( )
A.“尊崇儒术”并未得到贯彻执行
B.各种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
C.“百家争鸣”推动汉代思想解放
D.黄老学说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16、下图是郑和下西洋示意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西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据此可知此时( )
A.中国社会正处封建盛世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中国主导东西方商业贸易
D.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17、日本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6年成立,总社设于中国大连,分社设于日本东京),在九一八事变以前积极进行情报活动。其情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日本侵华方式的变化
B.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C.中国军事能力的落后
D.中日矛盾不断加剧
18、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刺史
D.通判
19、开国元勋朱德有首诗写道: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高低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称颂的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20、公元422—423年,北魏向南朝宋发起战争,夺取了刘宋以金墉、虎牢、滑台、砺磝等河南四镇为核心的黄河下游以南地带,取得了战争胜利,即魏宋河南之战。这一战争客观上( )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奠定了对峙格局
C.缓解了民族矛盾
D.促进了江南开发
2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22、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如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
序号 | 史事 |
① |
|
② |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
③ |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
④ |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 |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
23、下图是中国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我的祖国》,其展现的背景是( )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
A.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
B.歌颂伟大抗美援朝战争
C.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
24、漫画家丁辣(1819-1969)的《我实拿他不动》(下图)。画面右下方有一块代表“民气”的巨石,一支“巴黎特制”的墨水笔被三条粗绳捆缚在巨石上。巨石旁站着一个画得很小的人物,是穿着西装的中国代表,他搔首发出拿不动笔的感叹。据此判断作者态度是( )
A.抵制三国干涉还辽
B.支持南北议和
C.抗议府院之争
D.声援五四运动
25、第一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鸦片战争争起止时间:________
(2)鸦片战争导火线:________
(3)条约
①1842年中英签订《________》它是________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1844年清政府分别于美法签订《________》《________》,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__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________
26、明朝的边疆管理
(1)对蒙古(鞑靼和瓦剌)时战时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________。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________。(土木堡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2)对________(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________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女真)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________,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7、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28、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________、官窑、定窑、哥窑、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和________
③宋元时期:________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________的开采量很大,都城_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________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________。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9、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___________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___________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30、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毛泽东提出把 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3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________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力争建立一个________的国家;国民党坚持________的方针。
(2)过程: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决定接受邀请,争取________新局面。
(3)成果: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32、隋唐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3、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迅速转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再加上________的帮助,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在革命过程中认识到了加强对武装力量领导的重要性,从三湾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后来在1929年的________再次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4、两宋社会的变化
①公正平等: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宽松和谐:________显著减少;政府________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性
35、抗战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的背景是什么?
36、中国战场在法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7、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面对这种格局,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概括这些重大外交成就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哪些类型的重要外交活动?
38、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是怎样的?(从开始标志、主要阵地和主张思考)
39、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内容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