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二共识”是维护两岸稳定的定海神针。“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达成的( )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的共识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共识
C.保持长期和平发展的共识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
2、南沙区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实践了( )
A.“一国两制”
B.经济全球化
C.“九二共识”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195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①“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②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④取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
A.卖国和复辟不得人心 B.帝国主义放弃对他的支持
C.北洋军阀内部分化 D.护国战争迅速发展
5、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历史人物是( )
A.克伦威尔
B.罗伯斯庇尔
C.甘地
D.卡德纳斯
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A.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在国内外建立了许多分部
D.有了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政治纲领
7、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们按照顺序将汽车的部件一一进行安装。装配线终端一辆崭新的深绿色“解放牌”汽车出现了,早已等候的汽车司机把汽车徐徐开出了车间。这一场景出现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改革开放以后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8、“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9、他最早发表文章,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他”是( )
A.梁启超 B.李大钊 C.毛泽东 D.鲁迅
10、世界贸易组织(WTO)致力于监督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我国加入WTO于
A. 1995年
B. 2008年
C. 2001年
D. 1997年
11、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
A. 《马路天使》 B. 《定军山》
C. 《杨乃武与小白菜》 D. 《马房失火》
12、1930年6月,李立三说:“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13、导致下图所示清朝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B.中英签订《北京条约》
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14、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峥嵘岁月,历史颇丰。下列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15、经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被委任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是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叶挺
16、下列史实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容——《革命军》
B.陈天华——《猛回头》
C.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D.黄兴——《警世钟》
17、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其矛头直接指向
A.封建迷信思想 B.资产阶级的统治
C.文言文的表达形式 D.尊孔复古的逆流
18、“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世人的一种期盼。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
1978 | 3.6平方米 | 8.1平方米 |
2000 | 17.6平方米 | 19.8平方米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19、整理表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列英雄人物可以填写在①处的是( )
事件 | 虎门销烟 | 黄海海战 | 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 |
英雄人物 | 林则徐 | 邓世昌 | ① |
A.杨靖宇
B.赵登禹
C.张学良
D.李宗仁
20、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集体亮相。”这次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焚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21、1905年成立的____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险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政治纲领闹发为“民族””____”“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2、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想、教育文化事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_____)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改正:
(2)(_____)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改正:
(3)(_____)茅盾的《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改正:
(4)(_____)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改正:
23、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一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爆发了。这一年是农历________年,史称________战争。
24、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地主阶级被消灭——
(3)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5)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2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____,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
26、1953年,____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原则。今天,这一原则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27、1988年,建立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______。
28、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始祖,有“______________”的美称。
2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请你穿越时空亲眼见证我国时代的变迁。
(1)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且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3)1966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战略导弹部队,装备地对地战略导弹,其主要任务是 。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是 。
30、1945年4至6月,中共七大的召开,确立了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
3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1)中国梦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2)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什么奋斗目标?
(3)内容分别是什么?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什么?
32、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关的内容。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犯下的罪行——
(3)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野心的农民运动——
(4)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事件——
3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二战结束后最富强的美国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崛起的原因却是很相似。
探究一:人物篇
(1)美国在大国崛起的历程中,经历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请分别写出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的领导人?
(2)被中国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
探究二:文献篇
(3)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文献是什么?这一文献确立了英国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
(4)美国独立战争中,哪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1862年颁布,体现美国人权进步的又是哪一文献?
探究三:科技篇
(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改良蒸汽的是谁?
(6)列举一项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交通方面的成果?
探究四:改革篇
(7)请举出日本历史上改变其社会性质的一次重大改革?
(8)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在农村改革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探究五:外交篇
(9)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探究六:思索篇
(10)大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34、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1)什么运动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分别举出军事工业、新式学堂各一例。
材料二: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2)“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3)材料中的“两位先生”是指新文化运动高举的哪两面大旗?
(4)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近代化探索充满了艰辛。回首这一历程,你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