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复等主持的一份报纸,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这份报纸是
A. B.
C.
D.
2、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销产量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 08%,而1985年1月〜6月升到了43.8%。 此变化说明( )
A.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取得成效
B.工业企业的自主权日益扩大
C.计划经济体制己经基本废止
D.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得到加强
3、“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称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鸦片战争 C. 三元里群众抗英事件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4、胡乔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高,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
A.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C.挽救了中国革命,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5、继郴州北湖机场的兴建,我市又将迎交通新飞跃:预计2030年优先建成郴资永线和郴桂线两条轨道交通线路,2050年建成郴宜线,形成郴州大十字型城镇群轨道交通线网。在我国“公路网”、“民航大国”、“高铁”、“轨道交通”等词语的出现,反映了
①我国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②我国交通的发展落后
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人们出行方式多样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6、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故事。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经历可以说是当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代表。他们的经历主要反映了( )
A.公私合营的实行和在全国逐步推开
B.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土地改革并允许个人进行投资
D.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据史料:“道光二十年……顺德戒严。第二年(1841年)……旅居广州的顺德人回乡避乱。各乡堡组织乡民作御侮准备。”他们回乡避乱御侮的原因是
A.英国发动扩张和侵占市场的战争 B.洪秀全到广州宣传拜上帝会教义
C.英法军队攻陷广州 D.洋务运动失败
8、观察《北伐战争形势图》,从图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
①北伐的主要对象 ②北伐军的进军路线 ③黄埔军校学生是北伐的主力
④北伐军主要的作战区域 ⑤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9、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大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11、阅读下图,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
1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 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 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C. 新三民主义
D. 国民党新党纲
13、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下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
时间 | 社会主要矛盾 |
1981年中共十一局六中全会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2017年中共十九大 |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A.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物质文化需要完全满足
C.改革开放的成果非常显著
D.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4、1992年,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此番谈话,意在(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C.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D.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5、下图中白色部分是四川省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这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超越宪法的自治条例
C.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16、1926年至1928年间发生的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
C.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17、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参加全球疫情防控,截至目前,中国已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这体现了中国
A.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坚持“一带一路”战略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 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D.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以下人物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
A. 谭嗣同 B. 杨锐 C. 刘光第 D. 梁启超
20、1937年7月8日,中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该电文发表的原因是爆发了
A.秋收起义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皖南事变
21、经过:1936年12月12日,________、杨虎城在西安扣押________,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________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在列强的入侵下,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下面表格相关内容。
战争 | 条约 | 影响 | 中国抗争事迹 |
鸦片战争 | 《 ① 》 | 中国__②____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___③__(人物)虎门销烟 |
(_____④_____) | 《北京条约》等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太平天国运动 |
(______⑤____) | 《 ⑥ 》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 ___⑦____(人物)黄海大战与舰同沉 |
24、写出在上海发生的与下列提示信息相关的内容。
(1)1842年之条约,尝被迫通商之苦。______
(2)1915年之杂志,举民主科学之旗。______
(3)1919年之运动,扬工人罢工之威。______
(4)1921年之会议,谱开天辟地之章。______
2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会议的召开也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正面战场的变化: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_______。
2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______多万平方千米;________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28、1950年~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_______成为了土地主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29、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事件______
30、请仔细回忆所学知识,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1)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__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为巩固政权,太平天国颁布了治国纲领________,1859年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玎制定了________。
(3)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________口号,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________。
31、殊途同归。挽救国家民族危亡面前,社会各阶层目标相同只差方法不同而已。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科技救国】
(1)地主阶级洋务派为实现“自强”而创办的军事工业一例。
(2)清末,辞高官、弃厚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的“状元实业家”是谁?
【制度尝试】
(3)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光绪皇帝而进行的改革是哪一次?
(4)终结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是什么?
【思想引领】
(5)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6)新文化运动后期,哪一思想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以致用】
(7)通过以上内容的探究,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2、1894年,日本人在福州开办纺织、印刷等数十家工厂,大量产品倾销市场,导致当地手工业作坊纷纷倒闭。以上场景是否符合史实,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33、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列举下面中共在革命时期的主要行动。
(1)反抗国民党,打响第一枪
(2)主动出击日军,破坏交通线和据点
(3)江淮儿女,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战役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在哪一事件中提出来的?这一事件的爆发地点在哪?
(2)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中看,6月以后,该事件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4)这一事件的对中国历史重大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