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七大
2、《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巴比伦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3、以下企业中属于洋务运动中,为实现“求富”目的而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福州船政局
4、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决斗”的结果是清政府( )
A.割让香港岛
B.赔款白银4.5亿两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5、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他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
A.极大解放了人们僵化的思想
B.完成了国家建设的拨乱反正
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深化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
6、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到来,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中国的近代化,其中,代表事件有: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19世纪末外国势力的强行干涉以及越来越多的传教活动,引发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个神秘组织在中国北方发起了一次著名的运动。”这场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变法图强
B.“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C.“扶清灭洋”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8、史实和史论是构成史学的重要因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的评论。下列叙述属于史论的是
A. 1951年秋,人民解放军根据协议进驻拉萨,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1953—1956年,我国相继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9、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队的声威。”材料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 )
A.长沙会战
B.威海卫之战
C.百团大故
D.黄海大战
10、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开始于哪个部门 ( )
A.交通运输业
B.冶金采矿业
C.棉纺织业
D.毛纺织业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从北京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的清朝皇帝是
A. 乾隆帝
B. 嘉庆帝
C. 道光帝
D. 咸丰帝
12、68年前,那一座城市获得和平解放,使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 )
A. 北平 B. 上海
C. 南京 D. 长春
13、1641年月12月,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中写道:“许多其他沉得捐税仍继续违法征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这种程度,纳税的总数甚至超过货物的价值。”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B.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
D.苏格兰人民起义
14、某同学为了归纳所学知识点,设计了如表格该表格归纳的是解放战争
A.爆发的时代背景 B.取得胜利的原因
C.主要历史进程 D.取得胜利的影响
15、要准备一期“中国近代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政协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16、《灾难与转折1937》是上海大学教授忻平所著。1937年,中国的“灾难与转折”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八一三事变
17、20世纪中期,四川有一首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C.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D.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18、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下图哪幅图跟九一八事变有关( )
A.
B.
C.
D.
19、有学者称:“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体现这一“情愫”的是( )
A.
B.
C.
D.
20、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发生变化,下列不属于其内涵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21、观察下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井冈山会师的地点——砻市
B.中共独立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地——南昌
C.决定向农村进军的地点——文家市
22、近代不平等条约是架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
(1)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____________》,割占香港岛,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1895年,中日签订了《___________》,割占台湾等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____________》,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4)“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是__________
(5)“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称赞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
(6)提出“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的实业领袖是____________
(7)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往_____________
(8)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
(9)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______________
(10)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____________
23、解放南京:________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___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2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实行______、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______》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25、经过:遵义会议——四渡________(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___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26、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
27、
28、农业合作化经历了由______、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78年,安徽______村村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2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____》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30、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_____________。
3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在侵略者坚船利炮的震慑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结合所学知识,把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①使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的条约是
②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抗争,请写出两例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
(4)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在一系列的反侵略战争中都失败了,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3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33、哪次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述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34、习近平: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攻大陆」和「解放台湾」的对立中1950年代爆发两次台海危机:1955年(民国四十四年)中共攻占中华民国政府在浙江沿海岛屿的军事据点,国军撤离;1958年(民国四十七年)8月23日,中共从福建沿海向金门隔海炮击,长达四十四天。八二三炮战后,双方转为军事对峙,不再有大規模的武力行动。
——台湾“三民”版普通高中《历史第三册》
材料二::“从历史角度看,大陆与否港、澳门、台湾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从现实来看,港、澳、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那里人民己经习于那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邓小平文选》第三册
材料三:
材料四:台湾同胞被推到两岸对峙的前沿,台湾当局则成为美国手中的一个“棋子”。70年间,由于两岸政治对立,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深受影响。“台独”分裂势力两次取得“执政”权,乘机鼓动扩大两岸对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推行“去中国化”,阻挠限制两岸民间交流往来,甚至与大陆对抗,结果是台湾更加被边缘化,台湾同胞的利益更加没有保障。
——摘自《人民日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两岸关系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解决统一问题构想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形成的基本对台方针和在此方针指导下成功实践的两大案例。
(3)依据材料四,指出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实现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