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落后早已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注定。英国人开向大清帝国的那一炮,只不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从事实上证明我们已经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材料中的“那一炮”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提升员工积极性
B.提高生产力
C.增强企业活力
D.增加企业收入
3、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是
A.亲历者的回忆记录
B.开国大典现场照片
C.有关历史新闻评论
D.相关文学艺术作品
4、它位于非洲东北部:在埃菲尔铁塔建起之前,它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它曾经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洲、非洲的军事帝国……“它”指的是( )
A.古埃及
B.古希腊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5、五四运动后,他在小说、杂文、散文和外国文学翻译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杂文被称为“匕首与投枪”,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位著名的作家是
A. 胡适
B. 鲁迅
C. 茅盾
D. 老舍
6、《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写道: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象征。这里所指的外交成果是( )
A. 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建交 C. 中日建交 D. 乒乓外交
7、阅读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民党兵力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②三大战役的进行使得国民党兵力减少
③国共兵力在内战初期相差悬殊 ④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得共产党兵力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决定,每年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纪念日是( )
A.8月15日
B.9月3日
C.9月18日
D.12月13日
9、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为了“改变人的思想”,他掀起了(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0、王齐同学在参加电视台“魅力竞猜”节目时碰到这样一道题:“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如果王齐向你求助,你告诉他答案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11、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这次会议,只是漫长旅途上的第一步。虽然显得那样稚嫩,却是决定性的一步。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会议”指(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12、在一次政治变革中,提出要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等措施,这项变革应该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13、1903年大生纱厂创立,又以盈余开设大生二厂、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资金周转不灵。1935年公司倒闭。关于大生纱厂兴衰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民族资本家掀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C.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江沿海地区,区域分布不平衡
D.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整体比较落后
14、小丽同学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整理所学内容,其中搭配不当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邓世昌——黄海大战 D.彭德怀——台儿庄战役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梦”基本内涵的是
A.国家富强
B.独立自主
C.人民幸福
D.民族振兴
16、1841年,林则徐曾断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能印证这一断言的是( )
A.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B.逼迫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C.攫取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特权
D.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17、成龙主演的电影《十二生肖》,其故事情节是围绕生肖铜首的争夺与保护展开的。与生肖铜首的遗失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A.《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讨袁檄文》
19、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C.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2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的“外交机敏”指的是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开展全方位外交
2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_____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22、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________、宁波、__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割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________,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3、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__、封建主义、____的统治;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4、1956年初,毛泽东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这是因为,1956年( )
A.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D.大庆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5、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的事件是______。
2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定 _______________ 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7、战果:第一阶段:粉碎了国民党军的__________;第二阶段:转战陕北,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_______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 __________,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8、1912年3月颁布的《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大会确立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9、政治、经济方面
(1)目的:巩固_______,争取抗战胜利。
(2)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结果: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意义:敌后战场与__________相互配合,构成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0、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的是________;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________。
31、关天培领导的虎门销烟,沉重的打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判断:______改正:_____
32、近代随着西方的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洋务运动期间,开启了中国新式教育的是哪所学校?1898年设立,发展为今天北京大学的是哪所新式学堂?
(3)辛亥革命后,当时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举出两例。
(4)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写出两点即可)
33、从硝烟荣光中走来的人民解放军,在阔步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征途上生机勃发,在它发展的坐标上,总有一些激荡人心的重要时刻。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开始创建】
(1)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
【称谓变化】
(2)写出人民军队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名称。
【决胜千里】
(3)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打胜了三大战役,你知道是哪三大战役?
【感悟提升】
(4)从人民军队建立到强大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75岁的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的经历。老人说自己最近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老人原来出生于香港岛,后来全家去了台湾做生意,接着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离开,历尽苦难。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经历了哪几个不平等条约?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是在什么战争后签订?
(3)它们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4)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