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C.这里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好多鸟都在这里安家筑巢。
D.《欢乐颂》这部电视剧吸引了各地观众,人声鼎沸,创下了收视率新高。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B. 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可他辛苦攒下的买车钱被大兵抢走了,后来终于买上了自己的车,但车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了。
C.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D. 《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顽强、反对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3、与下面句子画线部分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明天学校组织春游,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A.这不能不说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B.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C.这怎能不说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D.这怎能说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4、名著阅读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因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跳下来,簪冠著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__的《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__。
A.吴承恩 西游记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B.罗贯中 西游记 孙悟空看守蟠桃园
C.吴承恩 西游记 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D.罗贯中 西游记 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D.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
B.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C.为突出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了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B.《次北固山下》——李白——唐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D.《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8、阅读下面古代文学作品,完成问题。
甲:
卖油翁
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它能,但手熟尔。”陈忿然说:“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芦,设于地,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它,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笔说》
乙: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归田录》
丙: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夫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②,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③。
——《宋史》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伎:同“技”。③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罔不叹服 学而不思则罔
B.尔安敢轻吾射 安能辨我是雄雌
C.及守荆南回 望尘莫及
D.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经纶世务者
(2)根据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①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标在主谓之间)
②日有宴集(标在动宾之间)
(3)选出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乙文中“陈康肃公”中的“公”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丙文中“岂汝先人志邪”中的“先人”古代一般指祖先、古人,此处专指陈尧咨死去的父亲。
B.乙文通过对卖油翁酌油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卖油翁娴熟的技能,让我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C.通过丙文中陈尧咨对母亲提问的回答可以看出陈尧咨驻守荆南,每日苦练射箭本领。
D.乙文中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本领并不欣赏,甚至还有轻视之意。
(4)《卖油翁)这则笔记最早见于民间流传的《笔说》,后见于《归田录》。因为要呈给皇上御览,欧阳修做了整理与修改。相比甲文,乙文哪些地方修改得好?为什么?
(5)结合链接材料思考:乙文的最后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选入教材时并没有。你认为删掉好还是保留好?
【链接材料】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另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是说一个叫轮扁的手艺人用自己的经历劝诫正在看书的齐桓公:治理国家要多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而不是只靠读以往圣贤的书就能行的。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思为国戎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6)狼亦黠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禽兽之变诈儿何哉?(蒲松龄《狼》)
10、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毕淑敏
①我小的时候,总爱把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王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读我有漏洞也有一点新意的作文。
②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里像一颗怪味豆。最初当然是甜的了,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慢慢的,咸味和涩味就涌上心头。
③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气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那时候我们刚学过一篇关于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人班同学好像结成了孤立我的统一战线,跳皮筋,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又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呢!我和谁说话,她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然后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④在我幼小的心里,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⑤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怎么办呢?
⑥我想到的是一个办法是:从此不要把作文写得那样好。我开始挺满意地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果然,王老师不再念我的范文,同学们也和我相亲相爱。正在我很得意的时候,王老师找我了。“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我执犟地保持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假如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她会的,她的脾气很急躁。)那我的处境就更糟了。
⑦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半天,于是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作文,王老师是满意了,可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⑧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了吗?
⑨我小小的脑筋动了又动,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它们的时候,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一个名字:毕淑敏。
⑩我小心翼翼地说:“王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了吗?”“噢,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王老师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什么事?你说好了。”王老师的眼睛明亮地注视着我。
⑪“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⑫“为什么?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一篇无名氏写的东西吧?”王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⑬我知道王老师会这么说的,要说服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谁的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了。我也好给我自己的作文提不足之处……”
⑭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最重要的理由我没有说:我想为自己求一份心灵的安宁。
⑮那天下午的精彩,一如我小小的心所预料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以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
⑯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少年人的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却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
(选文有改动)
【1】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应该是快乐的、自豪的,可“我”却觉得又甜又涩,处境尴尬。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我”想了哪些办法?
【2】第⑤段写到:“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一句中“精神的炼狱”指什么?为什么“我”会觉得是“精神的炼狱”?
【3】文章第11段连用了4个省略号,传达了“我”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情感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的心理活动。
【4】文末说到:“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少年人的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却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机智”和“狡猾”的理解。
【5】读完本文,你有没有想起与文中的“我”或“我”的同学相似的情感体验呢?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请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11、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陪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④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⑤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⑥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因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分析。
【2】“文学的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音里,存在于轻重缓急的语气里。”请为文中划线句做一下朗读设计,提示:可以从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角度。
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3】联系上下文,根据提示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从句式角度)
(2)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从描写或修辞角度)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的理解。
12、“竖起大拇指”常用来表示鼓励、夸奖、赞美、肯定、自豪……生活中、学习上值得为自己竖起大拇指的事太多了: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帮助被人、努力拼搏……
请以“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为题,选取你亲生经历的一个具体事例,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