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贸易圈内人士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咄咄逼人的举动正在毁掉他达成任何长期贸易协议的机会。
B.放假了,美丽的校园一片寂静,人迹罕至。
C.对于这个问题,这位年轻人苦思冥想一年不得解,听了禅师的话才恍然大悟。
D.2020年2月初,在NBA全明星赛上,对于拉文不参加扣篮大赛,霍华德喜出望外,这样他就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表现自己。
2、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4日9时2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A.“北京”与“轨道”都是名词。
B.“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发射”是动词。
C.“中心”与“预定”都是中性词。
D.上面语段中有一句是比喻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C.同学们特别喜欢上英语课,每节课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随声附和。
D.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史事。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是一种自由、不讲究用韵的文体。
C.诗歌按形式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D.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缭亮(liáo) 黄晕(yùn) 咄咄逼人(duō)
B.着落(zhuó) 憔悴(qiáo) 人声鼎沸(dǐnɡ)
C.棱镜(línɡ) 贮蓄(chù) 美不胜收(shènɡ)
D.云霄(xiāo) 决别(jué) 小心翼翼(yì)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乐府”是一种官署,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木兰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B.《卖油翁》是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孙权劝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7、下列画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歧(qí) 枯涸(ɡù) 滑稽(jī)
B. 覆盖(fù) 栖息(qī) 匿笑(nì)
C. 憔悴(cuì) 啜泣(chuò) 高邈(mǎo)
D. 痴想(zhī) 炫耀(xuàn) 脸颊(jiá)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苔痕上阶绿
(2)或栖于椟
(3)未尝不与书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何陋之有
B.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而乱书围之
C.①或陈于前 ②当求之于上流
D.①可以调素琴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
C.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D.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5】结合文章,概括【甲】【乙】两文的主人有何共同的品质?
9、默写填空。
①山光悦鸟性,
②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雄兔脚扑朔, 。
④ 我寄愁心与明月, 。
⑤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⑥ ,一览众山小。
⑦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⑧《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 , 。
⑨毕业了,你和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非常伤感,这里,你可以借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这两句名言来劝慰他。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
郑振铎
①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②妻听见了,也匆勿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③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④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⑤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⑥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⑦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⑧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⑨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自我的误解呢?
⑪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⑬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判断第三只猫咬死鸟的依据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3】你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从猫和作者两个角度表述。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尔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就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蕰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1】对选文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条是一种面食,风靡已久。
B.面条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C.面条在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D.日本人吃素面象征好运,中国人生日象征福东海。
【2】结合选文,下面对“面条普及和发展有哪些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商贸密切相关。
B.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相关。
C.与面条食用便捷的特点相关。
D.与面条制作成本低,口味单一相关。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12、写作
“成长”,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成熟稳重的一个变化过程。
请以“成长,要让自己更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填成熟、美好、优秀、快乐、勇敢等)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