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B. 她在填报志愿时高考志愿时,又想报浙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C. 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2、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里面的父亲指的就是曹操。
B.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蚊子和狮子》就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C.“里头”“外头”“以上”“昨天”是方位名词。“谁”“什么”“怎么样”是指示代词。
D.《天上的街市》凭借丰富的想象,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吉檀迦利》《棠棣之花》等。
3、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B. 每当一道数学题把我难住了,我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这道数学题我做不出来。
C.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D.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4、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有错的一项( )
A.《金色花》中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B.《再塑生命》作者是法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她是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C.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99年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5、苏轼写了一幅新的书法作品想要请教他的老师欧阳修。以下选项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师,现奉上拙作,请您赐教。
B.老师,现奉上拙作,请您受教。
C.老师,现奉上大作,请您赐救。
D.老师,现奉上大作,请您受教。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心灵的快乐源于自足。如果你的心灵足够 ,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 ;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 。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 ,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A.富裕 各得其所 坚强不屈 财富
B.丰富 自得其乐 自强不息 财富
C.富裕 自强不息 各得其所 财宝
D.丰富 自得其乐 坚强不屈 财宝
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学生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道,如果美方公布新增1000亿征税产品清单,中方将毫不犹豫、立刻进行加大反击。
C.随着大陆经济发展进一步向高质量水平提升,广大台商台企相信只要抓住大陆经济发展的脉动,一定能够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D.央视《朗读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8、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相比
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
C.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敬称别人的父亲
D.尊君在不 不:同“否”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B.白雪纷纷何所似 水何澹澹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D.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A.朋友惭愧,下车想拽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照顾友人。
D.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拽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照顾友人。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组对话都用了比较。甲文把“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句进行比较,赞赏谢道韫的文采;乙文将客人的行为和元方的行为进行了比较,赞赏元方的有礼有节。
B.两组对话皆聚焦冲突。两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白雪纷纷何所似”“太丘舍去”进行。
C.两组选文均展现儿童聪慧。甲文谢朗的比喻重形似,谢道韫的比喻重神似,但都突出儿童想象力丰富、聪明的特征;乙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友人对子骂父的行为,突出元方懂礼识义,聪慧机智的特征。
D.两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便可看出作者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乙文最后一句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
9、【名句橱窗】请依照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筋里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打铃老师傅的人物形象。
【3】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情节,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一处并简要说说使用伏笔的好处。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11、阅读秦文君的文章《我们是一家人》,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第3段和第8段“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怎样的快乐的?
【2】“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3】赏析划线句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4】读完本文,结合自己,你得到什么启示?
1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蚕死去了,留下了华贵丝绸;蝴蝶死去了,留下了漂亮衣裳;画眉飞去了,留下了婉转歌声;花朵凋谢了,留下了缕缕幽香;雷雨过去了,留下了七彩霓虹;时光流逝了,留下了美好回忆。
请以“留下________”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