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时期出现“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的社会现象,为改变上述现象实行的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并非针对列强所占的全部殖民地
B.实质是一种变相形式的殖民统治
C.与民族自决的原则背道而驰
D.体现了国联“集体安全”的原则
3、世纪之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东盟与中国“10+1”对话合作机制形成,每年均召开首脑会议和工作层会议。这些外交活动体现出中国( )
A.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以“真实亲诚”的理念加强合作
4、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文书用印方面做出规定:惟天子之印称“至”,且完全由玉制成;百官的印章统称为“印”或“章”,由铜料或木头制成。这一规制意在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文书管理
C.凸显皇权独尊
D.节约行政成本
5、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总报告书》中将当时已有的考试法规分为五类,另外还有称为法的,有称为条例、规则、细则、规程、办法的,还有以表格形式颁布的,种种情形。据此可知,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法的特点是( )
A.因时而变
B.内容齐全
C.平等开放
D.种类繁杂
6、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迁图”的理解准确的有( )
①个税起征点的变迁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差距小没有征收的必要
③对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④起征点的不断提高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的军事挑衅加强,中国在工业薄弱的西部地区展开三线建设,建设内容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实施了数千个建设项目。三线建设( )
A.杜绝了战争威胁
B.改善了工业布局
C.健全了工业体系
D.改变了经济结构
8、汉代,“群臣上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且规定不同事务的上奏文种,均有严格的书写格式。这一做法表明,汉代( )
A.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B.政事分类细致有序
C.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D.行政运行严谨规范
9、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下降2/3,孕妇死亡率下降3/4,中国分别于2007年、2014年实现了这一“千年发展目标”。据此可知,我国( )
A.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B.医学技术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C.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D.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10、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
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11、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曾是藏区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如今的白朗县已成为著名的高原青稞之乡和西藏果蔬摇篮。2021年白朗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512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44万元,增长15.5%。这一材料说明我国( )
A.各民族地区实现了共同发展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
C.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现代农业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
12、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
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3、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下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来源 | 内容 |
吕梁宋氏家族墓 |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
《教民榜文》 |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
《清朝文献通考》 |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责令专司查报。 |
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以礼入法
D.户籍制度
15、公元484年9月,北魏政权颁给内外百官俸禄;公元486年11月,“(孝文帝)议定州县官依户口给俸禄”。同时颁布法令严厉打击官员贪腐行为。这些措施旨在( )
A.推动民族交往交融
B.加快统一北方步伐
C.维护鲜卑贵族统治
D.增强内部的凝聚力
16、春秋时期,孔子:“道老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商君书》中《赏刑》有记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也”;汉武帝重用儒生,怛又实行“穷民犯法:酷吏击断”。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重视以德治国理念
B.法治得到民众普遍拥护
C.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D.在治国策略中德法并用
17、读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
A.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B.外交政策发生改变
C.坚持发展对外开放的政策
D.逐渐脱离冷战轨道
18、1954年7月,教育部就甘肃临潭初中增设藏文课程问题批复西北教育局,民族学校必须设置民族语文课程,将来各种条件成熟时,更须逐步过渡到各学科采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此举旨在( )
A.改革民族地区教育制度
B.统一少数民族文字
C.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D.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19、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对侵害他人财物的行为,规定必须估价损失,而损失包括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有人杀害了一对骡子中的一头,或四驾马车中的一匹马,那不仅要对被杀的骡或马估价,而且还要进一步计算那些活着的贬值了多少。这( )
A.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B.加重了平民阶层的经济负担
C.保证了司法审判的程序原则
D.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成功转型
20、下表是时人对宋代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现象的记载,据表可以推知( )
记载 | 出处 |
蛮夷之国,舟车所通,窃我泉货 | 《李觏集·富国策》 |
销镕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销钱以为器者利至于十倍 | 《续资治通鉴长编·熙宁八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熙宁十年》 |
官库之钱贯朽而不可较,民间官钱搜索殆尽 | 《栾城集》 |
A.官府苛捐杂税加重百姓负担
B.商品经济发展拓宽政府财源
C.铸币规模缩减导致铜价上涨
D.流通货币减少引发“钱荒”
21、西周早期青铜器鄂监簋(如下图)是周王朝在鄂国设置监国之官的证明。西周时期诸监之器屡见不鲜,诸监普遍存在。他们由周王任命,“监之于内、世官世守”。这一做法意在( )
A.巩固官僚政治
B.发扬原始民主
C.强化中央集权
D.维系统治秩序
22、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23、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使1亿以上人民受威胁。1955年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1958年在第四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中,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报告:去年全国出现了十五个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县市(区)。这表明( )
A.群众性运动有利于疫病防治
B.政府疫病防治效果显著
C.人们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D.国家关注弱势群体权益
24、公元624年,唐朝规定凡天下人户、根据其资产,定为九等,户籍三年一造.规定每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四家为一邻,五邻为一保。在城邑居住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监督。据此可知,在唐朝( )
A.赋税征发与基层治理相结合
B.两税法的实行推动社会治理
C.政府放松了百姓的人身控制
D.地方行政制度保障统治利益
25、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__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6、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举出晚清时期不平等条约的三类条款,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不平等条约条款 | 影响 | |
例 | 战争赔款 | 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中国财政状况恶化和发展资金流失 |
1 |
|
|
2 |
|
|
3 |
|
|
(如列出三类以上的条款,阅卷时只取前三个)
27、明朝中后期,随着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28、地位:卢梭是批判封建制度、宣传____________的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29、观察以下图片,完成表格填写。
项目 | 突出特点 | 史学价值 | 作为史料应用注意的问题 |
图1 |
|
|
|
图2 |
|
| |
图3 |
|
| |
图4 |
|
|
30、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 ______ ”学说,其代表作是《_______》。
31、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要内容君主_______、君主_______、君主_______、建立_______。
32、发展和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1940年1月,《____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2)1945年中共“_______”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3、阶段特征
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____________音乐过渡的时期。
34、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动乱不已。
(2)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的①___________深感失望。
(3)人们寻找新的②_________的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
35、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梁启超、魏源、李大钊、林则徐、左宗棠、陈独秀、李鸿章、康有为、等人。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他们各属于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每一类两人)。
(2)概述四派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3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今天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历史学习是我们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请列举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各一位。
(2)宋代文化繁盛,请举列举出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各一例。
(3)明清时期小说兴盛,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出现,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请列举两部古典名著。
37、京剧号称“国粹”,代表了我国古代戏剧的最高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2)今天,京剧面临后继乏人、观众群体缺失的现状。你认为应怎样才能将京剧发扬光大?
38、P41“史料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从《考试法》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选拔应试人有何特点?此法有什么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