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汉统治者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海内新业,同姓寡少”,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科举制与八股取士
C.设内阁建军机处
D.宗法制与行省制度
2、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B.汉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
C.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
D.奈良的法隆寺深受中国唐朝建筑风格影响
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代社会治理、救济和优抚政策说法有误的是
A.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B.隋文帝时代,设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C.中国古代的救济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等
D.唐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在族内设置义田、义学等
4、如表所示为1811—1871年英国人口的职业分布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占比职业部门时间 | 农业 | 工商业 | 其他 |
1811年 | 35% | 45% | 20% |
1841年 | 20% | 43% | 37% |
1871年 | 14% | 55% | 31% |
A.手工工场的兴盛
B.人们择业观的转变
C.农业经济的衰退
D.工业革命的影响
5、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着手编纂《国史讲话》,在其编纂计划中提及:“主于把人类的活动的状态,拣取最精彩的部分,作亲切的描写,避去呆板的叙述;……所拣取的故事必要能表现‘时代精神’……指示进化的路径,排斥复古观念。”该计划最有可能写于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二十年代
D.20世纪中期
6、在西方,证人宣誓在古希腊时已存在。宣誓被古希腊人视为审判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后,西方国家对宣誓的形式、执行、誓词、主体等都做出详细法律规定。证人宣誓制度反映了( )
A.注重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
C.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
D.情感教化和约束力的作用
7、1890年朝鲜对外贸易额激增,仁川港的棉线进口量约为9万磅,其中75%来自孟买; 生丝进口量为5万磅,其中75%来自中国。 这一现象表明( )
A.印度主导朝鲜对外贸易
B.朝鲜纺织业依赖外部市场
C.中印生产方式差异明显
D.朝鲜对外贸易逆差较严重
8、《唐律疏议》对诉讼制度规定了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限制,而且限制不仅限于民事领域,也包括刑事领域。如规定:“诸告人罪者,皆须注明年月,指陈事实,不得称疑”;禁止“投匿名书告人罪”等。《唐律疏议》的这些规定( )
A.体现出唐朝重视建设法律公信力
B.采用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C.旨在追求法律体例的严谨和规范
D.有利于防止滥诉的发生
9、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收回了光绪帝的部分权力。志锐、文廷式等人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
A.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B.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C.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D.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10、《易传》将“天道”地道”“人道”并列,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至于如何发挥人的优势去“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易传》强调人的主观奋斗精神。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
B.倡导自强不息
C.追求家国情怀
D.推崇天下为公
11、某国际组织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该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欧盟
12、《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国家版图基本确立
D.理性化官僚体系
13、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时期部分政令需“以次传书”,即按照文书送达方向在相邻政区间转相送递。传送中,“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殴(也)”,“辄相报”即“书到相报”。这一做法( )
A.折射出官僚政治体制的成熟
B.有利于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
C.旨在规范中央行政权力运行
D.是政府监察制度的重要补充
14、1910—1911年,长江中下游各省连遭大水,从湖北到江苏,灾民达数百万之巨;同时,东北三省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数超6万。当时不少国内外知名人士都将灾情和疫情视为对清政府来说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这可用于说明( )
A.系统的防御体系亟须建立
B.清政府亟须提高行政效率
C.灾情和疫情影响历史发展
D.传统中医学存在严重缺陷
15、钱穆认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代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这种文艺世俗化趋势反映了( )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求民主的政治理想
16、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
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17、陈寅恪先生指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 )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C.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D.国家统一趋势已显现
18、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内外百官和王室宫廷均在监察范围内。后来御史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只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 )
A.相权因御史独立而遭削弱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解决
C.御史台权力地位不断上升
D.王室和宫廷不再受外来监督
19、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20、西周时,嫁娶使用媒人已成风俗习惯,后世婚姻关系一直遵循着这一-婚姻缔结方式。到了唐代,“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唐律疏议●户婚》),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媒人制度”。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
B.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
C.反映政府积极维护周朝礼制
D.加重了民众的家庭负担
21、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印发《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实施范围119.89平方千米,涵盖沈阳、大连和营口三个片区。2022年,辽宁自贸试验区财税收入 1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00 亿元,均为成立前的5倍;实现进出口总额1 308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6.5%;全年引进外资企业216家,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1.8%,与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相比,实现90 倍增长。这说明,辽宁自贸试验区的设立( )
A.反映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制定规则
B.突破了传统贸易方式的时空障碍并提高效率
C.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方案
D.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重挑战
22、新航路开辟后,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这些进口的异域风情的奢侈品.引发了政治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虑,但也使得英国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级、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着迷,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据此推知,当时( )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扩大
B.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解放
C.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
D.欧洲社会孕育转型的力量
2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C.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世幸福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24、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25、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___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6、1917年3月俄国爆发的“________”,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而1917年11月爆发的_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7、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是《________》;有“东方药物巨典”之称的名著是《________》
28、战国时期________和______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促使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9、过程
(1)梭伦出走后,雅典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之间相互争夺权力。
(2)公元前56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借武力夺取政权,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治。
30、欧洲出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1、地位:卢梭是批判封建制度、宣传____________的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2、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________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3、古代中国教育____与____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34、________年,我国第一部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
35、根据要求写出内容:
(1)按时间顺序写出中国古代朝代名称:
夏(公元前21世纪)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清(1840年止)
(2)暑假所读历史书的名字:内容概述:
(3)把下面的历史概念(或事件)按时序先后整理出来:
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②希腊民主制度的繁荣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⑤瓦特改良蒸汽机⑥万民法
⑦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建立⑧整体世界形成
⑨郑和下西洋
36、请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四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六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两者的不同;材料五较之材料三、四,其内容有何进步?材料六与材料五有何联系?有什么重大影响?
38、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回答下列问题:
(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有哪些?
(2)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3)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9、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