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法规定,老人控告子女不孝要立即拘捕子女;针对不孝行为,秦律甚至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刑罚,赡养老人渐成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朝的社会治理中( )
A.蕴含儒学思想
B.致力提高民众素质
C.重点强调法治
D.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2、学者马孟龙指出:“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真正形成和得以稳固的伟大时代。从春秋时期的民族大家庭初步形成,到此时的真正形成,时间之流又淌过了七八百年,这时的‘中国’已涵盖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城内外以至粤江地区十分广袤的地域。”下列史实属于这一“伟大时代”的是
A.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再次实现统一
B.华夏认同的观念开始产生
C.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始设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下图是“南宋庑殿式陶瓷谷仓刻铭地契”,地契的内容刻写在外壁上。下列可被采纳为该文物解说词的是( )
①它以微缩宫殿式陶瓷谷仓为载体,外形独特别致
②谷仓是储藏粮食的场所,它是宋朝民间设置义仓的见证
③文物采用庑殿式宫殿样式,体现宋朝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④地契是土地交易的凭证,是反映当时经济状况的重要证据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清代,无论是买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贷等都以契约作为凭证,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雍正、乾隆时期,既有官版契纸,也有民间手写契纸,如双方发生争讼,要出具契纸作为凭证。加盖官印的“红契”比未盖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清朝专制主义发展促进了契约的发展
B.清朝契约形式较前朝有了较大发展
C.契纸凭证说明法治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契约的发展推动清朝的近代化转型
5、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义。庄园主们为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会被罚款”。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
A.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B.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C.神权与世俗权力并立
D.处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
6、下表是1985—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表。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 )
年份 | 食用油 | 猪牛羊肉 | 家禽 | 水产品 | ||||
农村 | 城市 | 农村 | 城市 | 农村 | 城市 | 农村 | 城市 | |
1985 | 4.0 | 5.8 | 11.0 | 18.7 | 1.0 | 3.2 | 1.6 | 7.1 |
1995 | 5.8 | 7.6 | 11.3 | 19.7 | 1.8 | 4.0 | 3.4 | 9.2 |
2005 | 6.0 | 9.3 | 17.1 | 23.9 | 3.7 | 9.0 | 4.9 | 12.6 |
A.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饮食习惯高度一致
C.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7、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大约在11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城市复苏,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近代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市镇和乡村先后取得自治权,以不同的形式实现基层治理。可见,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
A.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道路
B.始终以贵族势力为主导
C.以基层自治为其主要特点
D.与民族国家的产生同步
8、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
A.扩大了对外交往范围
B.注重规范朝贡贸易
C.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
D.商品交易程序严格
9、“一五”计划规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中,农林水利等为32.6亿元,工业部门为248.5亿元,其中轻工业约27.8亿元,重工业约220.7亿元。这表明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
A.农轻重均衡发展
B.把农业放于首位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保障生活必需品
10、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这次改革( )
A.适应了庄园制经济基础
B.推动了镰仓幕府建立
C.仿效了隋唐的律令体制
D.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11、周天子到他所封诸侯国视察,如果“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赏;如果“土地荒芜,遗老失贤”则罚。这体现( )
A.生产资料的保护
B.天下共主的秩序
C.分封制度的森严
D.以仁治国的理念
12、纪录片《中国》讲述中国古代某一官员改革“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饬纲纪,加强君对臣的统属……向皇帝进献考成法,要求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记在账簿上,逐月逐级考核后,汇总于内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位官员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有( )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汉姓,说汉话 ④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
A.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14、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战争特征
B.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材料反映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15、1955 年,联合国颁布文件,倡导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发展的目的是动员和教育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和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政府一起大力改变贫穷落后状况,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倡导( )
A.促成了社区多元治理的新模式
B.提升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效率
C.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社会管理
D.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
16、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17、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开展期货交易,1994年,河南省证券交易中心成立。与此同时,河南的房地产、劳动力、金融、信息技术等市场建设开始起步,市场中介结构逐步规范化。据此可知(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B.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深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18、明初对民居的建造有明确规定,《明史》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明初的这一规定( )
A.说明传统宗法观念遭到挑战
B.凸显了民居建设的礼法色彩
C.折射出建筑用地的严重不足
D.消除了严重的社会奢靡现象
19、下列生产方式按其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器旁劳作的工人 | ②欧洲作坊里的印刷工人 | ③智能无人车间 | ④流水线上的工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0、中国古代农业比较发达,历朝历代比较重视水利灌溉工具的革新。下列以水流作为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应是( )
A.水排复原模型
B.翻车
C.筒车
D.井车
21、《明史•职官志》中提道:“巡抚之名,起于懿文太子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即或停遣。”这说明“巡抚”初设时属于( )
A.地方性军政长官
B.临时性差使官员
C.德高望重的将领
D.以位卑权重的御史
22、按宋制,州试合格者为举人,方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宋代全国州试拟录举人限定比率表
年份 | 1009 | 1067 | 1156 | 1275 |
比率(拟录举人总名额/近几届州试考生平均人数) | 50% | 15% | 1% | 0.5% |
据表1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程度逐渐加强
B.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C.人才选拔机制日益保守
D.国家文化政策趋于宽松
23、《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指出:“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该观点说明( )
A.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
B.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借鉴了中国君主专制
C.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制度与罗马制度近似
D.中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功
24、在古代中国,姓或氏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春秋时期,统治者才有姓,氏则是统治者颁给有功、有土地或有职官的贵族;战国时期,平民开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况。但秦汉以后,姓氏普及于一般平民。秦汉以后姓氏普及是( )
A.华夷族群的认同
B.登录户籍的需要
C.人口迁徙的频繁
D.统一国家的建立
25、均田制的土地性质是__________。
26、观察以下图片,完成表格填写。
项目 | 突出特点 | 史学价值 | 作为史料应用注意的问题 |
图1 |
|
|
|
图2 |
|
| |
图3 |
|
| |
图4 |
|
|
27、文明的足迹古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如图所示史料中,有实物、有文献,更有兼具实物和文献价值的史料,按上述三个标准对图中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字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与事件 | 代表名言 | 结果 |
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 ② | 经济形势日益好转,逐渐走出困境。 |
胡佛与经济危机 | 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繁荣就在眼前。 | 经济进一步恶化,陷入空前危机。 |
罗斯福与经济危机 |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底下面更安全。 | ③ |
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 依靠玉米壮大苏联。 | 农业减产,出现严重饥荒。 |
① |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
(1)仿表格,完成填空①。
(2)从下面A.B.C三个选项中选择②的正确填空,并结合历史说明理由
A.我们现在退一步是为了将来进两步
B.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C.现在,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进展。
(3)仿表格结合相关史实完成填空③。
29、国家统一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时间轴中的相关内容
① (制度名称);② (人名);③ (人名);④ (事件名称);⑤ (制度名称)
30、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______画成就最为突出。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_____,追求神韵意趣。
31、历史背景: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________。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从此进入了________时代。
32、________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狭义相对论的两大效应是和尺缩效应。
33、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34、酝酿——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1)背景:在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以______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妥协退让,压制______运动,放弃对革命的______,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2)初创:毛泽东针对陈独秀______错误,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阐明__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_______的极端重要性。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 | 中央官制 | 评价 |
A: | 三公九卿 | 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
隋唐 | B: | 相权一分为三,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宋朝 |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C: |
清朝 | D: | 机构简单,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
(2)根据表格,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简述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政治制度的演变,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6、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儒、墨、道三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法家的集大成者。
(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37、简述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三大成果?
3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纯属侥幸,因为商鞅根本不讲变法策略,一味采用强制手段推行新法。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私斗成风。经过商鞅变法,引导人们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杀敌立功,成为秦人追名逐利的基本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表现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轻视道德修养等方面,商鞅对此加以改造,提出实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1)概括材料中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变法并非不讲策略的蛮干,依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策略性”的表现。
39、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有一些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近代中国人做了哪些不断深入的努力?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以上这些努力不断深入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什么?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4)概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