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权力由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掌握,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任期一年。同时,元老院会议由贵族和退任的执政官组成,有决定内外政策、审查和批准法案、支配国家财产的权力,有权监察执政官的行动。这说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执政官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B.元老院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D.国家官职的设置具有法治色彩
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人民军队即将展开战略反攻
B.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C.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
D.国共两党合作局面正式破裂
3、有识之士通过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基本的权利,采用了合法的方式来参政议政,例如通过建立党派和创立报纸期刊,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材料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强化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加快了民主体制的变革
4、为镇压太平军,清政府允许地方官员以“厘金”的方式“就地筹饷”。据统计,至19世纪末,江西、安徽两地军饷,出于地丁者半,出于厘税者半;湖北、湖南两地军饷银,赖于旧有赋税者不过十之三 四,而借助厘金等税者,竟居十之六七。该现象( )
A.导致清政府赋税收入锐减
B.有利于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
C.反映了晚清政治的近代化
D.推动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
5、关键词搜索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王明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克伦威尔”。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6、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7、在民生主义中,孙中山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通过实行核定地价和土地国有的方法解决农民的土地,然而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这说明( )
A.资产阶级改革在中国行不通
B.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是“双半社会”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旧三民主义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8、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逐渐建立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A.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9、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铸刑书、“相生相胜”、双镰铁范 |
② | 税民资、盐铁官营、《九章算术》 |
③ | 六科、卫所、金花银 |
④ | 质库、“四监司”、台谏合一 |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③①④
10、民国初年,书信落款中的“顿首”“再拜”及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谓,均被新式名词代替。父母之命、媒购之言的包办婚姻在一些城市被部分青年抵制。在河北雄县,“离婚之诉,日有所闻”。据此可知,新式习俗( )
A.已经取代旧式习俗
B.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带有自由平等色彩
D.不利于民国初年的政治稳定
11、1870~1913年间,德国的钢产量从17万吨猛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到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总和还要多。从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70年德国为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达到16%,仅次于美国。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
A.体现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日趋扩大
B.缘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表明生产技术的市场化形成了行业垄断
D.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2、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提到议事日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的史前史”。这可用以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围广泛
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C.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开放性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3、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 3%和1994年的 77.7%。这反映出( )
A.国际经济旧秩序已趋向瓦解
B.发展中国家普遍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南北双方的经济斗争已消弭
D.经济全球化助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14、新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并将之推向全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前者是人的解放,后者是土地的解放。这表明建国初期法制建设的特征是( )
A.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成就
B.开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
C.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以苏联为师的基本法典起草
15、如表所示为唐太宗至武后中期李唐宗室任官情况。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 )
| 高祖子孙 | 非高祖子孙 | ||
人次 | 比例/% | 人次 | 比例/% | |
中央政务决策官 | 1 | 0.44 | 15 | 8.52 |
中央执事官 | 0 | 0 | 30 | 17.05 |
武职事官 | 9 | 3.96 | 25 | 14.20 |
荣誉性官职 | 11 | 4.85 | 2 | 1.14 |
地方行政官 | 203 | 89.43 | 102 | 57.95 |
合计 | 227 | 100 | 176 | 100 |
A.地方机构的臃肿
B.宗王政治的强化
C.科举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加强
16、两宋时期土地用养矛盾加剧,开始盛行长期租佃制,避免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南宋时期在国有土地上实行永佃制,农民拥有永佃权,同时可以在土地市场上转让。这表明两宋时期(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土地经营方式适时革新
C.政府健全土地市场管理
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挫折
17、如表为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 )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春秋 | 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 | 《管子·人国》 |
宋 | 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药局于戒子桥西,委官监督。 | 吴自牧《梦粱录》 |
明 |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 《大明律》 |
A.儒学思想深刻影响社会救济行为
B.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C.大一统国家助推社会救济的发展
D.古代中国已形成完善的救济体系
18、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瓦解,统治者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中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
B.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C.是严格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D.是依据现实进行的政策调整
19、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
C.经营工商
D.取得军功
20、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四级考试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
D.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2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
B.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
C.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D.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
22、《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23、宋朝中央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御史台官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官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官和谏官的设置( )
A.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B.有利于增强专制统治的效能
C.限制了皇帝的至上权威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有效性
24、罗马执政官托克瓦突斯曾下令任何将士不得与敌方将军独自对阵。其子自恃骁勇,不顾军令杀了敌方将领,但仍然受军法处置。此后“己法自守”被确定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
A.导致了执政官权力的滥用
B.旨在维护军事行动的严肃性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25、________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破坏。
26、请将下列思想与历史人物连线。
思想 人物
天赋人权 顾炎武
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
生物进化论 王阳明
经世致用 伏尔泰
知行合一 达尔文
27、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奠基者,他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指导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
28、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_______、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9、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⑦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⑧__________,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0、《__________》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廷堕落为“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共七大和十五大上。
32、黄宗羲反对________顾炎武提倡________王夫之提出唯物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33、战国时期
(1)背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上,_____________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统治者支持: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表现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③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变法。
(4)作用:各国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各国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34、________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狭义相对论的两大效应是和尺缩效应。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功臣,多来自乡里田野。他们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剑击柱。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便提出“起朝仪”。经刘邦同意,叔孙通从鲁征集三十人,加上刘邦左右的学者及其弟子百余人,参照秦仪,制订出新的朝仪。
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贺,起用新定朝仪。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加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谵失礼者。这一套朝仪,不只是一套仪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尊卑不同的封建等级。于是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功臣和定朝仪都是刘邦开创帝业中的大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制定“新朝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制定“新朝仪”的影响。
36、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式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历代王朝大都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什么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农业及农民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 义改造,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农业科技领域,哪一项科技成就极大提升了水稻产量,对缓解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了历史性贡献?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37、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请回答:
(1)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简述唐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2)宋词分为哪两大派别?各举两位代表人物。
(3)元明清时期成就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什么?
38、请从下面表格列举的改革措施中选择三项,
(1)说明它属于哪项改革,简单解释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
(2)说明三项改革分别代表的历史发展趋势。
序号 | 改革措施 |
1 | 军功爵制 |
2 | 因信称义 |
3 | 解负令 |
4 | 废除包税制 |
5 | 易服装,讲汉话 |
6 | 先定论 |
7 | 设京师大学堂 |
8 | 青苗法 |
9 | 土地赎买 |
10 | 殖产兴业 |
39、 汉字是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文字之一,而且具有极强的承载功能。从时间和空间上说,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其来说之悠久、空间之辽阔,是任何其它文字都无法比拟的;从种族上说,它不仅可以承载汉民族的文化,也不仅可以承载中国境内的兄弟民族的文化,还可以承载邻近国家的文化。
回答:
(1)汉字起源于何时?
(2)汉字是怎样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