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
B.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
D.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2、下图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城镇化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
B.综合国力提升有利于城镇化
C.对外开放直接推动了城镇化
D.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体制创新
3、“18世纪50年代,乾隆帝出兵西陲平定新疆割据势力,结束其自元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新疆自此永入中国一统版图。”清朝为巩固这一成果的重要举措是( )
A.建行省以加强管辖
B.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C.设理藩院进行统治
D.改土归流以强化对各族管理
4、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5、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贯通亚、欧和北非;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形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及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元朝的驿路建设( )
A.继承了唐宋重农抑商的传统
B.便利了商贸和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对境内各行省的管理
D.促进了国人对海洋的探索
6、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据此可知,马铃薯的推广( )
A.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印证了物种交流的双重影响
C.保障了欧洲人口的持续增长
D.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2022年斯里兰卡经济不断恶化并引发危机,由于经济造血能力不足,能否度过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力量的经济援助。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向东盟寻求资金援助
B.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
C.借助世界银行的支持
D.积极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
8、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突破了原有的坊市制
C.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割据
D.兼具行政和经济功能
9、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 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这一迁移 ( )
A.为敌后抗战作了非常全面的准备
B.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形成了东西均衡发展的工业布局
D.粉碎日军“以战养战”企图
10、下表是 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 %)。其中②代表的是( )
地区 | 1650年 | 1750年 | 1850年 | 1900年 |
① | 18.3 | 19.2 | 22.7 | 24.9 |
② | 2.4 | 1.6 | 5.1 | 9.0 |
③ | 18.3 | 13.1 | 8.1 | 7.4 |
④ | 60.6 | 65.8 | 63.9 | 58.3 |
A.亚洲
B.美洲
C.非洲
D.欧洲
11、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立法( )
A.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民众关切
B.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D.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2、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规定:“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这一规定
A.是基于新中国的国情而确定的
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已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D.-密切了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13、1864年,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1918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越来越多食用。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科技进步推动了食品种类创新
B.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了人类生活
C.近现代欧洲主导食品技术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了饮食结构改变
14、据如表可知( )
1842年 |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谈判代表耆英等人认为"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室碍”。 |
1871年 | 曾国藩"窃思自道光二十二年间与洋人立约议抚,皆因战守无功,隐忍息……故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 |
1876—1878年 | 郭嵩焘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 |
1898年 | 唐才常等人成立公法学会,提出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切实考证”,以使利用国际法修改不平等条约。 |
A.国人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增强
B.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在逐渐扩大
C.洋务派官员实现了外交自强
D.国家实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
15、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在夺走2500万人生命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反省。17至19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1918- 1919年,西班牙流感爆发,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这表明疫病
A.延缓殖民扩张步伐
B.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C.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D.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16、西汉武帝设置州刺史,刺史为监察官吏,品秩较低,其中业绩卓著者,有机会升为郡守。东汉灵帝时期,改州刺史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 州牧多由地方豪族出任,且掌管一州军政大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地方机构日益重叠
B.行政中枢权力的转移
C.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D.监察职权的逐步扩大
17、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18、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材料中所述现象表明,氐人
A.建立政权已经统一北方地区
B.充分了解汉族典章制度
C.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逐渐改变传统生活习惯
19、“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三权分立说
D.社会契约论
20、1912年4月,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说道:“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他强调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打击私人资本的垄断地位
C.践行扶助农工政策
D.国共合作的社会理论基础
21、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为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但在542年被迫中途停止。这一变动发生的背景是( )
A.封君封臣权力的膨胀
B.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
C.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
D.鼠疫造成帝国人口锐减
22、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模式概括如下:将有限的土地置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从家庭或家族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种经济模式的运作有赖于( )
A.宗族义田的赈济活动
B.赋税徭役的定期征调
C.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
D.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23、英国首相撒切尔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
B.导致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脱节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D.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4、表1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年份 | 1891 | 1901 | 1911 | 1914 | 1922 | 1939 | 1943 |
文官数量 | 79241 | 116413 | 172352 | 280900 | 317721 | 387400 | 710600 |
A.适应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
B.体现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25、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撰写了《________》,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他还在《________》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26、“两弹一星”和________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27、意义
(1)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2)实现了建国以来_____________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28、提倡“为政以德”
(1)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___________【4】”教化百姓(德治)
(2)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___________【5】放在优先的位置。
C: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主张“___________【6】”。
(2)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主张学与思结合,坚持正确意见。
29、中国古代史上,法家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心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
30、原因
(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⑦__________的到来。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是⑧________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mò,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1)概括材料一中对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一中国欲自强,则英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画》
材料三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
材料三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1876—1878年)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中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重大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
32、代表人物及作品
(1)代表人物:高尔基。
(2)高尔基于1906年发表的《________》,被公认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刻画了俄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33、特点
(1)反对③________,深入发掘人类的④_________。
(2)通过瑰丽的⑤_________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创作风格。
34、________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破坏。
35、简述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36、19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7、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议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伟大的创举”指什么?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的影响。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离〕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给在了“撮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所以一时的忧患意识和战败的屈辱感很快随着和约的订立而烟消云散。拍岸的惊涛,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依然是死水一泓。“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并对此作一简要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