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吐鲁番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下图为陕甘宁边区1942年到1944年实施的部分商品贸易税率的调整情况。边区税收政策的调整有助于(       

          

    A.促进内迁工业的发展

    B.破坏日军的资源掠夺

    C.打击官僚资本的压榨

    D.缓解边区的财政困难

  • 2、英国撒切尔政府于1985年6月发表的《社会保障改革计划》指出,社会保障并不单单是国家的责任,它应该是个人与国家共同的责任。为了平衡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逐渐减少国家在养老领域的责任,政府进一步鼓励私人养老金的发展,还给予新加入私人养老金计划的雇员奖励。这一政策旨在(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 3、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D.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

  • 4、对唐朝中央而言,各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须经中央册命,给予“玄鱼金符”或“印章袍带”才能取得统治本族的合法权力,并以其为征发信符。各羁縻府州间发生纷争,唐中央直接干预,而府州则须听命处置,对破坏国家统一的反叛和谋逆活动,更是依国家法律严厉处置。各羁縻府州也有义务助兵中央,朝廷制有专玺“天子信宝”,以征发“蕃国”之兵。据此可知,唐朝设置羁縻府州的目的是(     

    A.维护边疆安全

    B.满足军事物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 5、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政事堂的设置(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化

    B.侵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

    D.使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 6、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自己政见相同的高级文官,并对失去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高级文官为了获得奖励,不得不积极响应政治领导人的政策。这些情况的出现(     

    A.严重阻碍了政治与管理结合

    B.推动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C.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制衡机制

    D.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

  • 7、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A.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B.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

    C.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

    D.公仆角色和道德修养

  • 8、如图是普法战争初期的法国漫画,选自《想象中的胜利》。漫画中的俾斯麦正拿着扫帚,催促着混乱的普军逃跑.“快啊!快啊!你们这群蠢货!”。该漫画(     

    《拿着扫帚的俾斯麦》

    A.准确描述了战争真实

    B.反映出普军纪律严明

    C.塑造了英勇的法军形象

    D.低估了普鲁士国家实力

  • 9、世界各地的民居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下表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地区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有前庭、前室、主室

    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复合式公寓

    古代中国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古印第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A.①

    B.②

    C.③

    D.④

  • 10、《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评论道,他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该评论(     

    A.指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B.看到欧洲推行福利政策阻力重重

    C.揭示了高福利政策存在的弊端

    D.希望欧洲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11、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政教合一

    C.君主专制

    D.等级森严

  • 12、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A.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B.注重形式降低行政效率

    C.考核官员依据法家思想

    D.中央垂直管理各级官员

  • 13、1945年12月,中共中央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减租减息运动,工人酌量增加工资,使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过身来,并组织起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该方针(     

    A.改变了农村地区阶级关系

    B.推动了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

    C.巩固了抗日战争胜利成果

    D.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 14、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显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经

    B.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②地传授佛法

    C.③地向唐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D.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④地

  • 15、孔子提倡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 16、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 17、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 18、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 19、如表是1871—1911年我国出口货物占比统计情况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1871—1911年出口货物统计表(单位:%)

    年份

    豆饼

    花生

    棉花

    棉纱

    桐油

    猪鬃

    钨砂

    其他

    1871—1873

    52.7

    34.5

    0.1

    0.2

    12.5

    1881—1883

    46.

    26.2

    0.2

    0.4

    27.0

    1891—1893

    26.9

    24.6

    1.2

    4.8

    42.5

    1901—1903

    11.3

    26.7

    2.3

    2.6

    5.1

    1.0

    1.0

    50.0

    1909—1911

    9.8

    18.2

    7.4

    5.1

    0.9

    5.8

    1.1

    1.1

    1.6

    49.0

    (资料来源: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茶丝的产量呈下降趋势

    B.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C.贸易逆差局面有所改变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20、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人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 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这是因为

    A.建立以大国协调和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B.此后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以捍卫国家利益的名义发起

    C.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D.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 21、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议会,出席人员共400多名,其中有大主教、主教、教士、修道院院长、伯爵、男爵、骑士和城镇市民的代表,分别代表着社会上的三个阶层(贵族、教士、平民)。此后,议会就以1295年这次议会为榜样经常召开,1295年的英国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模范议会”反映了(     

    A.近代宪政在曲折中发展

    B.近代主权国家的形成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渊源

    D.等级君主制的合法性

  • 2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自己政见相同的高级文官,并对失去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高级文官为了获得奖励,不得不积极响应政治领导人的政策。这些现象(     

    A.严重阻碍了政治与管理结合

    B.贯彻了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

    C.铲除了政治腐败滋生的温床

    D.增加了政府行政不稳定因素

  • 23、秦灭义渠国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些举措(     

    A.推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B.使民族交往交流更为深入

    C.增强了地方治理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

  • 24、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A.保证了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B.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生物技术

    (1)成就

    ①1965年,⑫______________在中国首次实现。

    ②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⑬____________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⑭__________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 26、请将下列思想与历史人物连线。

    思想 人物  

    天赋人权   顾炎武

    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

    生物进化论   王阳明

    经世致用   伏尔泰

    知行合一   达尔文

  • 27、___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_________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 28、代表

    (1)法国:巴尔扎克的⑨___________

    (2)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3)俄国:普希金的⑩_______________;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4)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5)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6)美国: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种族歧视。

  • 2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 30、内容

    (1)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____________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是推翻____________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问题,平均地权。

  • 31、既有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的时代内容,又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 32、简答题

    简答汉、唐、宋、明、清五朝调整中枢机构,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 33、十四大会议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________

  •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到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趋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生产领域,发展经济。”当时英国文官体制不仅存在着18世纪文官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继续膨胀。1830年,边沁发表了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的基础上,提出以考试作用方法录用职员;在《宪法典》一文中,对官吏的任用、薪俸都作了详细论证。全面整顿、改革文官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 36、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刊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四,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比前三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 38、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 39、请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