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博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汉宣帝时颁布的《王杖诏令册》规定: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且无子女的鳏寡老人,从事商业经营不必纳税.种田不必缴田赋,允许开设店铺售酒;对于孤寡、身体残障的人群政府不得随意摊派劳役,无论民事还是刑事案件都不能捆绑,在法律上给予特殊优待。由此可知.汉代(     

    A.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B.民众日常生活得到保障

    C.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D.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备

  • 2、“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促使初等教育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②最早在英国发生

    ③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

    ④促进工厂的产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黄金作为纸币发行本位的地位。不久,英国以每英镑对应7.32238克黄金的标准发行货币,正式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中后期,英镑已成为一种国际货币,等同于黄金,得到普遍认可。这一制度的实行(     )

    ①巩固了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②保证了国际币制和汇率稳定不变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全国十多个省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

    A.开创了革命统一战线

    B.尝试建立人民革命政权

    C.实行“三三制”原则

    D.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5、下列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

    材料

    结论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则当涂之弟也。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官员均由中央任命。

    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明朝司法特别重视实践中“例”,《问刑条例》多次修订,最终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

    明朝法律体现了律例合编的特点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多为康熙“圣谕十六条”、雍正《圣谕广训》,并常常援引《大清律例》。

    乡约为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在宋代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据这段描述可知,宋代的情形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交子开始使用

    C.中外交往密切

    D.都市生活丰富

  • 7、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 8、据文献记载,官路与民路共同组成了清代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扩大了商品流通的渠道,大量商品正是沿着这一网络的经纬,从任何一地流到另外一地,农村、市镇、城市之间经济上的联系由此而密切起来。据此可知清代

    A.城乡榷场互市贸易逐渐兴盛

    B.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C.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就此而兴

  • 9、下图为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这表明他

    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暹罗和古巴的耻辱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A.倡导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

    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

    C.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

    D.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

  • 10、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如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这可以佐证(     

    A.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依然兴盛

    B.拜占庭帝国与中国有商业贸易

    C.中国的瓷器茶叶大量输出欧洲

    D.拜占庭帝国金币通行中国各地

  • 11、收回关税自主权是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列选项中属于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完善关税制度

    B.颁布专门海关税法,统一全国关税制度

    C.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征收个人所得税

    D.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缔结新的关税条约

  • 12、孙中山曾指出:“民国虽已十年,祸乱相寻,实际未达共和境界,不过将满洲统治权,换入腐败官僚和复辟派手中,北方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这反映了

    A.民国政府与满清政府无异

    B.当时正值袁世凯独揽大权

    C.共和政治的运行情况堪忧

    D.国民党已经开始训政时期

  • 13、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 14、戴季陶从1928年起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他称赞孙中山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圣人”,把自己称为“贤人”。在高等文官考试过程中,他审定的国文试题一般出典于四书五经中。据此可知,当时(       

    A.文官制度建设受到传统思想影响

    B.文官考试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C.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初步形成

    D.开始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 15、共和国后期,罗马人继承了希腊各大哲学流派的思想。罗马人比希腊人更加注重实用,因而他们将希腊的思想加以改造,以适合罗马社会的需求。 罗马抛弃了希腊哲学流派之间的门派之争,采取了折中主义,将各种思想汇合在一起,加速了希腊文化的融合。罗马的这些做法(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证明西方文化更具优势

    C.有助于延续希腊的文化

    D.实现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 16、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 17、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文件是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非战公约》

    D.《联合国宪章》

  • 18、秦代,文书的起首先点明发文时间,再附发文者的姓名及官职,其后正文叙述相关事务与问题,结尾标明发送时间与撰写、传递人员。这一规定有利于(     

    A.强化君主权力

    B.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C.实现国家统一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 19、“棉织工厂都是大建筑,不过这样建造是为了容纳最大量大人。为了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机器占了最多的面积。……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混杂机油的棉尘。”这反映了(       

    A.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B.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C.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D.工厂工作环境恶劣

  • 20、美国是典型的文官职位分类国家,在职位分类中按照行业和职业性质的不同把职位分为若干种类,因事设职,按职择人。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分类制度(     

    A.保证了政府工作连续性

    B.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C.实现了政治与管理分离

    D.容易导致僵化和官僚习气

  • 21、下表是 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 %)。其中②代表的是(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18.3

    19.2

    22.7

    24.9

    2.4

    1.6

    5.1

    9.0

    18.3

    13.1

    8.1

    7.4

    60.6

    65.8

    63.9

    58.3

    A.亚洲

    B.美洲

    C.非洲

    D.欧洲

  • 22、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 2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考古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的玛雅文字,该文字是象形文字

    玛雅文字是美洲唯一发展到成熟的文字

    B

    古代两河流域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里有当时

    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

    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内容

    在世界上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

    C

    中世纪西欧规定: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

    并未形成强有力的统治

    D

    542年,拜占庭帝国暴发瘟疫,君士坦丁堡40%的居民死亡,因瘟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帝国从此走向衰败

    疫病决定古代帝国兴衰

    A.A

    B.B

    C.C

    D.D

  • 24、宋朝实行“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来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岁币”“岁赐”“岁贡”反映了双方关系。其中“岁贡”的对象是

    A.辽

    B.西夏

    C.金

    D.吐蕃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________运动,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16世纪欧洲出现________运动,进一步传播人文主义。

  • 26、程朱理学:

    1)二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平:北宋时期湖北黄陂人;

    (2)地位: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3)著作:《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

    (4)思想:___________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

    (1)生平: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2)地位: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3)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4)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___________

  • 27、进化论的证实

    1863年赫胥黎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__________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 28、90年代

    (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⑯____________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⑰___________

    (4)加大⑱__________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 29、内容

    (1)政治上:放弃“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

    (2)思想上: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____________,开动脑筋,_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 30、发展历程

    (1)发端:毛泽东先后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对中国国情进行科学思考。

    (2)形成:创建________革命根据地,探索出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其形成的主要标志。

    (3)成熟

    ①1940年,《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其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②1945年,中共“________”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新发展

    ①提出过渡时期________,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国内____________的变化。

    ③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31、古代中国教育________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同质”的文明,已在全世界站稳脚跟。但现代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内部的启动,都意味着对这个社会所长久维持的传统进行重新评价,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传统,哪怕最“原始”的社会,也必然扎根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事实上,无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存在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后者才需要。

    ——据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与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3、进化论的创立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____________》,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34、意义

    (1)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2)实现了建国以来_____________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方面至少一项重大成就及人物。

    (2)写出近代以来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中标志性的发明。

  • 36、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探寻了哪些先进的思想?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

    时间

    代表人物

    代表阶级

    主张

    实践活动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洪仁玕

    农民阶级

    A

    未实践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

    C

    D

    开展洋务运动

    19世纪80—90年代

    王韬、郑观应

    (E派)

     

    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振兴工商业,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技

    未实践

    19世纪末

    (维新派)

    学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F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张謇、荣氏兄弟

    (实业派)

    G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革命派)

    H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20世纪初

    (激进派)

    L

    M

    五四运动以后

    N

    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

     

  •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影响

     

  • 38、简述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 39、简要说明明治年间(1868~1912)日本侵略扩张的主要史实。日本热衷于的侵略扩张的动机和条件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