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B.在河之洲 忘路之远近
C.其两膝相比者 欲穷其林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舟尾横卧一楫
B.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B.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C.对于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父母们表示不以为然,及时督促孩子改正。
D.当敌人冲进大厅的时候,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魄真让人佩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野草,生命顽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冬枯春绿,欣欣向荣,不屈不挠。
B.黄果树瀑布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
C.谈判虽然处境艰难,但李波在每次谈判中,均能强词夺理地反驳对方种种谬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D.产业转型升级需注意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相结合,要做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5、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⑴,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2)流。
注释:(1)坼(chè):分裂。(2)涕,指眼泪;泗,鼻涕
(1)赏析颔联的妙处。
(2)结合全诗,说说尾联句中“涕泗”包含的情感。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驿外断桥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2)默写《关雎》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名著《傅雷家书》,回答问题。
①傅聪在遇到打击时,傅雷在信中这样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傅雷家书》这样一本书信汇编,你觉得采取哪种阅读方法比较合适呢?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一则《傅雷家书》,完成练习。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到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 。
【1】第一段中“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3】从本文的语言特色角度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选 ,理由 。
9、题目:我和这本书的故事
要求:①符合故事的特点,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