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衣带将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中“消得”指( )
A.吃不下饭
B.日渐消瘦
C.使得,弄的
D.值得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促使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常常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A.精致的利益追求能创造经济奇迹。
B.鼓励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害而无益。
C.可以有利益追求,但不能绝对化。
D.要在意公共问题,关心社会福祉。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铬元素 咯血 恪尽职守
B. 乌拉草 船坞 呜呼哀哉
C. 作用力 愧怍 门衰祚薄
D. 温度计 乳媪 面有愠色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时的贾平凹每天坚持写作,不断向全国各大报刊投寄自己创作的作品,但往往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儿音讯。
②作为中国篮球的希望之星,“大魔王”周琦成为第七位被NBA选中的中国球员,其国家队队友王哲林随后也被孟菲斯灰熊队选中,可谓比翼双飞。
③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处心积虑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④让人叹为观止的《星球大战》借鉴了神学、神秘主义、神话及经典文学等方面的元素,彰显了人类社会数千年来思想文化的积淀。
⑤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使我国航天事业再一次让世界侧目而视的同时,也为我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奠定了重要基础。
⑥县政府一言九鼎,在县财政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给我们兑现了100万元的科技创新奖奖金,体现了县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心。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②⑤⑥
5、下列日常用语,与珠算无关的是( )
A.二一添作五
B.三下五除二
C.一退六二五
D.四两拨千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是个严肃的话题。在高铁通达、私家车便捷、全城旅游蓬勃发展的时代里,旅游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远方”与“诗”的结合便催生了“旅游文学”的兴盛。然而,这些作品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其实从古到今,数不胜数的旅行家、文学家早已为人们提供了大量足资模范的旅游文字,仔细把这些作品梳理一下,大概可以看出旅游文学的几个核心素养。
旅游文学首先要建构起自身的风景美学和自然美学。风景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篇旅游文字不能提供实景般的风景,那它应该是不及格的。而从自然美学的角度看,“把风景还给风景”更十分必要。如诗人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这篇充满了“无我之境”的文字使云南冬天的树林以本来的状态呈现出来。特别是当前的好多旅游文字都因“我”的过分介入而变成了浅薄的“心灵鸡汤”,在充满个人不着边际的感情抒发和耳熟能详的道理说教时,“无我”更彰显其珍贵。
旅游文学还应建构起生态美学。过去人们在旅游文字里往往遵循“唯美”的原则,于是将事物分成了三六九等。而在生态美学看来,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作者在“齐万物”中收获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二十年前新疆作家刘亮程曾给文坛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他重新发现了新疆,重新书写了新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独特的生命哲学,使他能够在别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自然与生命的秘密,在常人以为空无的地方发现了有,在丑陋的地方发现了美,在无可言说的地方体会到了独特的价值。
如果旅游的目的地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书写者就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旅游还是奢侈品的时代,出门远行几乎是一个梦想,所以古人有纸上游、枕上游的说法。这种不无解嘲的说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就旅游文学写作的一般进程而言,它应该分三个阶段:开始于纸上,继之于路上,再结束于纸上。
苛刻地说,许多游人只是过客,他们匆匆地来,匆匆地走,能够炫耀的只是自己的里程,在地球仪上插遍旗帜,却无法说出对某一个地方丰富而独到的见识,更不可能使自己的万水千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旅行家就不一样了,他们专注于此,博览群书,必欲穷目的地之所有知识而后已。他们固然对新的旅游路线充满了好奇与探险的激情,同时他们又对某些地区与线路不厌其烦、长年累月盘桓其间,对某些自然景观“上穷碧落下黄泉”,对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方面有极其精深的研究,最终卓然成家。因此,旅游和旅游文学最高的核心素养应该是研究和研究的美学表达。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旅行家,但如果我们怀揣着旅行家的梦想,那么我们笔下的旅游文字大概会别开生面,让“远方”与“诗”美好相遇。
(摘编自汪政《“远方”入“诗”,需要哪些素养》)
材料二:
一位作家曾指出,某些“伪旅游文学”“一味玩弄文艺和‘鸡汤’,看似为一些读者创造了宣泄情绪的出口,但经不起现实旅行的考验和挑战。因为,一颗说走就走却自我膨胀的心,往往会让旅途最终不尽如人意,用浪漫元素包装出的远方,刷的只是自我存在感,眼前所见也注定偏狭”。对这样的旅行文学图书,作为热爱旅行的读者,肯定用脚投票,不会买账。读者希望看到的,是能够表达真实自然情怀和自我探险精神的旅行文学。
今天的时代,正像有人所说:我们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中,缩减仿佛是一种宿命,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旋涡中,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真正的冒险精神缩减为假冒险的游乐设施。总之,一些我们期待的生活方式的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这正是我们处于的时代的精神生活情形,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正在消弭,旅游或旅行变得日益抽象化、疏离化。旅行的便捷,削减了单纯的风景描写和历史介绍的吸引力。人们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欣赏全球美景,再没有哪里是神秘的。同时,文学中的“旅行的意义”正在被消解。
(摘编自袁跃兴《旅游文学,远方别走偏》)
材料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的许由、孤竹是提倡旅游的人物。承传下来,在祖国的大地上就突出了辉映世界的山川名胜,古今壮观。如果从旅游文学的角度考察,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悠远的纪录:从东西晋、南北朝以迄宋元明清,历代都出现了优美杰出的作品。追溯起来,我们可读到陶渊明、王羲之、郦道元、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以至袁宏道、张岱……都以名文传世。他们以文学修养之笔备尽写景抒情之能事。《兰亭集序》《岳阳楼记》两文传诵千载,王羲之抒发的人文哲理,范仲淹描写洞庭湖及其政治家以民生家国为念的襟怀感人至深。不论思想感情还是文学技巧,都是优良的例证。
但是旅游文学在历史上却有诸多分别。古人出游,即使因交通险阻,需负载粮食备用,也不能阻止他们寻幽探险的意趣。多数骚人墨客谪迁之士,则重于抒写怀抱。另一种旅游见于考证地域风俗文献,各成一家之言,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具有文学的特点,尤其《水经注》描述三峡奇险风光之深沉幽静,以清丽的散文纪录,成为传世的名篇。
(摘编自曾敏之《豆棚闲话:谈旅游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社会,旅游作为美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吸引人们的同时也会促进旅游文学的兴盛,可惜比较优秀的作品却不多见。
B.从自然美学角度审视的旅游文学倡导的是“无我之境”的文字,因此对风景本来的状态的描绘会比个人的感情抒发和道理说教更珍贵。
C.旅游文字中的“唯美”原则容易使人有选择地对待眼前景物,忽略掉自然界生命的独特价值,从而失去更多发现美、感受美的机会。
D.现代社会信息获取变得异常方便,比如通过电视即可饱览风景,可能使得旅行文学中单纯的风景描写和历史介绍难有吸引力。
【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真切的白描文字,可以作为旅游文学中风景美学素养的典范体现。
B.一些旅游文学作品只给读者以情绪宣泄的出口,却不能让旅行者真正感受到探险精神和自然情怀,一定程度上让旅游的精神价值缺失。
C.普通游人虽然只是过客,但如果在旅游之前做足了功课,将知识上和想象中的旅游目的地与真实的场景进行验证,收获一定会更多。
D.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作者凭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写作,使得文本充满精致的景物描绘和充沛的情感表达,故而都是优良的旅游文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当作优秀的旅游文学的一项是( )
A.有人把大量时间花在西北高原、四川盆地以及长江流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写出了一部关于古代中国的陵墓建筑和雕塑艺术的书。
B.一个外国人五六次到中国,对中国西部的地理、古籍、艺术、交通、矿产资源都进行过深入考察,写下了一本《亚洲腹地旅行记》。
C.作者足迹踏遍欧亚非等十几个国家,卖力写作近300页,一半是照片,一半是恋爱记录,末尾还附上了情感指南,写成一本旅行散文集。
D.某作家对西藏充满热爱,不仅详细地记录了西藏的地域风貌,更是把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怜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如果让你为班级高中毕业旅行作策划方案,要想让旅行更有意义和价值,以上三则材料能给你哪些做法上的启示?请简单陈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众多谏官擅长使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进谏,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此手法劝诫唐太宗不可以疏忽大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表达女子赠送的彤管美好且与众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这种独特美背后原因的是_______。
(3)有着“摹写声音至文”之称的《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来形容箜篌之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浴乎沂,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先进》)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 。(《大学之道》)
(5)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反思历史以讽谏当朝。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似的写作意图。
9、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今夜鄜州夜,_________。(_________) [填作者名]《月夜》)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实写的句子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虚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填写出下列诗句的原文。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如《兰亭集序》群贤在竹林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①___,②____;如《赤壁赋》里苏轼在江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2)古人在散文创作中也有意追求文字的对仗之美。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④__”;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瓦缝参差,⑤__;⑥___,多于九土之城郭”。
(3)语文学习需要积累大量知识。请你写出一条中国古代关于“积累”的名句⑦___(不限于一句)来激励自己。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士大夫们“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这种“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沁园春·长沙》中的青年们“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虽世殊时异,但关注社会的精神一脉相承。
(2)英雄无关成败。“想当年,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刘裕是英雄;“_______,谈笑间,_______”,儒雅自信、指挥若定的周瑜是英雄;“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壮岁已逝仍心系国家的陆游亦是英雄。
(3)古人常借丰富的想象力来构造超凡出尘的精神世界,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力簸沧海的大鹏“水击三千里,_______”,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奇特景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 ,当时做长沙太守。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2】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贺瑰,字光远,濮州人也。事郓州朱宣为都指挥使。梁太祖攻朱瑾于兖州,宣遣瑰与何怀宝、柳存等以兵万人救兖州,瑰趋待宾馆,欲绝梁饷道。梁太祖略地至中都,得降卒,言瑰等兵趋待宾馆矣!以六壬占之,得“斩关”,以为吉,乃选精兵夜疾驰百里,期先至待宾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瑰走,梁兵急追之,瑰顾路穷,登冢上大呼曰:“我贺瑰也,可勿杀我!”太祖驰骑取之,并取怀宝等数十人,降其卒三千余人。是日,大风扬沙蔽天,太祖曰:“天怒我杀人少邪?”即尽杀降卒三千人,而系瑰及怀宝等至兖城下以招瑾,瑾不纳,因斩怀宝等十余人,而独留瑰。瑰感太祖不杀,誓以身自效。从太祖平青州,以为曹州刺史。太祖即位,累迁相州刺史。末帝时,迁左龙虎统军,宣义军节度使。
②贞明元年,魏兵乱,贺德伦降晋,晋王入魏州。刘掞败于故元城,走黎阳,贝、卫、洺、磁诸州皆入于晋。晋军取杨刘,末帝乃以瑰为招讨使,与谢彦章等屯于行台。晋军迫瑰十里而栅,相持百余日。瑰与彦章有隙,伏甲杀之,庄宗喜曰:“将帅不和,梁亡无日矣!”乃令军中归其老疾于邺,以轻兵袭濮州。瑰自行台蹑之,战于胡柳陂,晋人辎重在阵西,瑰军将薄之,晋军乱,斩其将周德威,尽取其辎重。军已胜,阵无石山,日暮,晋兵仰攻之,瑰军下山击晋军,瑰大败,晋遂取濮州,城德胜,夹河为栅。瑰以舟兵攻南栅,不能得,还军行台,以疾卒,年六十二,赠侍中。有子光图。
(《新五代史·列传·梁臣传》节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梁太祖略地至中都(___________)
(2)瑰军将薄之(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期先至待宾以逆瑰
A. 迎战 B. 违背 C. 辜负 D. 欺诈
(2)誓以身自效
A.效法 B.奉献 C.证明 D.验证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瑰以舟兵攻南栅,不能得,还军行台,以疾卒,年六十二,赠侍中。
【4】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5】根据第②段文意,具体分析晋军最终获得胜利的原因。
【6】《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新五代史》称:“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认为其文笔简洁,叙事生动,与《史记》不相上下。你认为本文的写法是否符合这种评价?请予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上什么难题,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请根据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