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德阳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排比,比喻)

    B.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C.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拟人,比喻)

    D. 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支。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走吧?(比喻,反问)

  • 2、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B.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可将“古人”理解为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 是指自己这样有抱负、有才能的文人。

    C.“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涕”就是眼泪。

    D.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

  • 3、罗贯中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西游记》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西游记》中的有关人物、情节、文学常识。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它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民间故事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B.唐僧一路上先后分别在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高老庄收猪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

    C.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作美女、老妇、老翁来哄骗唐僧,皆被悟空一一识破。

    D.孙悟空取经之初意志不很坚定,曾两次返回花果山。一是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逃回花果山,经观音菩萨相助重回唐僧身边,菩萨赠唐僧紧箍咒;二是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悟空一气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宝象国遇难,八戒用激将法请出悟空。

  •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

    ②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④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⑤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A.②①④③⑤

    B.⑤①④②③

    C.⑤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⑤④

  • 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偻()   烦噪 惶恐不安

    B.问(jié嵌(xiānɡ)   晌午 阿谀奉承

    C.烤(zhì) 取)   震悚   大庭广众

    D.è)   着(zuàn)   惧惮   心会神疑

  •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树木失去了根就会________,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________,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堕落。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闯荡,但是请记住,一定不要________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精神的宁静。

    A. 枯竭   干涸   失去 B. 枯竭   干旱   迷失

    C. 枯萎   干旱   失去 D. 枯萎   干涸   迷失

  • 7、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包括座右铭、墓志铭、居室铭。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D.《河中石兽》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是明代学者、文学家。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蒙以军中多务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目相待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故“蒙乃始就学”。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方面从正面表现孙权劝学有成效,一方面表现吕蒙的自得与自信。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⑷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⑸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文中 □内正确的标点符号选项是  

    A.。 ;  。 ”

    B.; 。  。 ”

    C.。 ;  ” 。

    D.; 。  ” 。

    2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苏醒过来。

    3选文第⑸节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说的“物候”是指________________,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体现物候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来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海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概括选文中体现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事件。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3选文第③段写吕淑相的经历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5选文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一路阳光一路情》

    要求:①按要求作文;②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