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绥化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刀而藏之 善:揩拭

    依乎天理 天理:天然的道理

    B.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乃中《经首》之 会:音节、节奏

    C.于寡妻 刑:同“型”,做榜样

    合于《桑林》之舞   《桑林》:祭祀活动

    D.因其固然 固然:本来的结构

    庖月更刀 族:高明

  • 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之有也

    A.尧、舜帅天下以仁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沛公安在 D.弟者,所以事长也。

  • 3、下列句子,句式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是一项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②两国之间的友谊,像棕榈树一样繁茂。

    ③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A.夸张  比喻  排比 B.排比  比喻  拟人

    C.排比  夸张  拟人 D.夸张  比喻  拟人

  • 5、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以乱易整,不武

    D.时人莫之许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对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中国古人由于没有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对人类各方面产生过巨大危害,主要因为它常常与水、旱、蝗等灾害叠加。

    B.人类对许多疫病的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未彻底消除。

    C.古人对疫灾形成机理有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这些因素,使古代大疫总伴随着人心惶怕,谣诼纷飞。

    D.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多重意义,如既有对医疗、民众、政府的实践意义,又有促进相关学科融合的理论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明确了何为疫灾,引出后文关于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的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上疫灾对人类的危害与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文章先分析疫灾的历史影响,又论述了研究历代疫灾的当代意义,评古论今,立足当代,纵横开阖。

    D.对于疫灾研究的三个当代意义,文章都是先分析现象,然后由之得出结论,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

    B.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

    C.《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的出现,说明疫灾固然带来了危害,也酝酿了进步的契机。

    D.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名句默写。

    (1)《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首先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城市的富庶,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5)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扬州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6)《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不逾矩。”

    (3)故令有所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学无忧。

    (4)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止于至善。

    (5)博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

    (6)惟君臣相遇,___________,则海内可安。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庆幸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为伴的闲适生活。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回家后,四处走走看看,看到云从山头冒出,鸟飞回巢中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与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一脉相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月、海雾及路途遥远家乡难回来体现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表现了李白梦中惊醒之态。

    (3)《望海潮》词中的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和居民住宅的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古代诗词以多种姿态样貌,为我们铺开了古人情 感的画卷,其中动人之处尤以友情的真挚与爱情的深切最为著称。友人之间既有送别的不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目送友人远去只见行迹的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愿与友人分享春讯的欣喜,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对春意若有似无的细 致体察——“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对友人关怀自己的感谢,如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表明了听到友人劝勉后自己不再颓唐如前的意愿——“____________________”; 爱人之间,既有新别之痛,如李商隐《无题》中以谐音双关表达思念绵延无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久别之思,如《夜雨寄北》中诗人对剪烛夜话团圆之景的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 ”。

    (2)我国古人忠君爱国,其诗其文也因其一片赤诚而使人感动。如“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就在《出 师表》中写到,自己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志,但因刘备三顾茅 庐的知遇之恩,因此临危受命;李贺也曾在《雁门太守行》中写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豪壮诗句。

    (3)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在《马说》中托物寓意,阐明了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最终发出了悲愤的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在《师说》中,他又指出士大夫从师学习的智慧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对耻于相师的世态的讽刺与批判。

    (4)历史虽会成为过去,却可以在文学中重获新生。如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引发了“客”的悲观情绪。“客”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便想起“孟德之困于周郎”,进而感慨个体渺小和人生短暂;在杜牧的《赤壁》中,它又是诗人抒发史论的起点,偶见古物——“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自行磨洗后借以发表自己看法。

    (5)《荀子》强调借助外物使自己获得进步,认为有道德学问的人生来并无不同,只是他们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智慧;与之相反,《庄子》强调人不要依凭外物,如御风而行的列子 仍然得不到庄子的最高肯定,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①山水歌(节选)

    李白

    峨眉②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③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①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②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 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③绎思:精心构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予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竖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脩絜:高尚纯洁。②守城;当依《汉书·张冯汲郑传》作“守成”,保护已成的事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B.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C.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D.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纳贡赋与服役。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帝王死称驾崩,也叫驾薨。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晋朝以后,持节还成为一种官名。

    D.燕见,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可指公余会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假传圣旨,被贬为荥阳令。河南郡发生严重水旱灾害,百姓受灾严重,汲黯未经请示,就凭所持符节下令发放了郡中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

    B.汲黯性格倨傲,注重志气节操。他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会当面顶撞别人,并多次触犯皇帝的面子直言劝谏,还与同是因为犯颜直谏而被贬的官员交好。

    C.皇上赏识汲黯,对他格外礼遇。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曾专门征召他任中大夫,即使汲黯生病请假将满三个月,武帝也多次恩准他在家休假养病。

    D.汲黯严正刚直,皇上也很敬畏。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没有戴帽子,适逢汲黯启奏公事,皇上就赶忙躲避到武帐中,让近侍代为批准汲黯的奏议。

    4“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拜伏于地道歉,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身份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

    B.汲黯拜伏于地拒绝,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居住在淮阳郡。

    C.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身份,依旧居住在淮阳郡。

    D.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

    5下列加点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惮。 见:看见

    B.家人失火,屋延烧,不足忧也。 比:比较

    C.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便宜:低的价格

    D.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贤:认为。。。贤能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

    ——斯大林

    ②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

    ③雷楚年,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因勇救7名同学,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2015年9月,他因诈骗女友、干爹等人74万元,被判12年。

    ④脱贫攻坚时代楷模黄大发,20世纪60年代起,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改变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可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⑤十九大报告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大发展的新时代,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