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巴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对下面语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随便打扰别人,尤其是不随便打扰不想开罪你的朋友,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功课。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训的。有一次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赠书,受宠若惊,竟至于忘乎所以,觉得书里作家自己画的插图不错,想也没想就去信,要拿自己的字交换对方的画。对方回信,只说眼下没有画画的想法,至于交换则一字没提,很婉转很礼貌地给了回绝。我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可笑:别人干嘛要给你画画,干嘛要跟你交换?这些都没想好就冒失要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无理打扰。

    A我向我敬仰的作家索画遭到委婉拒绝。

    B不随便打扰别人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功课。

    C我无理打扰我敬仰的作家后很自责。

    D我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赠书。

     

  • 2、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这次事故暴露了这家公司平时安全意识薄弱,思想麻痹大意,常规制度不规范、不落实等问题。

    ②叙利亚国内冲突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平民      ,被迫离开叙利亚,纷纷逃往约旦、黎巴嫩和土耳其等邻国避难。

    A. 句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句填“流离失所”

    B. 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句填“走投无路”

    C. 句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句填“走投无路”

    D. 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句填“流离失所”

     

  • 3、(18届湖北襄阳市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襄阳虽然地处平原,却也不是一味的平坦辽阔,绵延起伏的青山就是明证。

    B. 聪明的人总是能够从失败中及时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而追悔莫及。

    C.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D. 中国襄阳国际马拉松一声发令枪响,万余名选手一泻千里,奔上赛道。

  •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臣民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C.“岂直五百里哉?”一句中的“哉”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吗”。

    D.《战国策》是宋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夫衣小缺,憏裂可以补,而必待全匹而易之;改小缺,法令可以防,而必待雅、颂乃治之;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废污池之水,待江海而后救火也。迁而不径,阙而无务,是以教令不从而治烦乱。夫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节选自《盐铁论.卷十》)

    注释:①憾(chì)裂:即小块的布。②雅、颂:《诗经》中的《小雅》《大雅》和《颂》,这里指礼治。③俞跗(印):上古良医。这里泛指良医。④图:同“缺",缺陷。⑤务;措施。

    1“从”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如下解释:①跟随;②迫赶;③听从,顺从;④和顺,安;⑤从事,参与;⑥自,由。语段中“是以教令不从而治烦乱”中的“从”的意思是 。 (填序号)。

    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   、求医、   ”三个事例,论证了 的道理。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是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同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诗经》也叫《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甲诗借景抒情,抒写一位男子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乙诗直抒胸臆,表达一位女子的相思之苦。

    C.甲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相思难耐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D.乙诗“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两句,写主人公对恋人衣饰的赞美。

    【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进行创作。请以《子衿》为例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1)揭秘“和”文化: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2)溯源“和”文化:请你根据积累列举一则与“和”文化有关的古代名句。

    (3)践行“和”文化:在食堂排队买饭后,刘晖不小心和一位同学撞到了一起,饭菜洒了那位同学一身。那位同学气得满脸通红,说:“没长眼呀你!你怎么不看着点儿!”本着“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刘晖会说:“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文言文

    1. ,一览众山小。  《望岳》

    2.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3. ,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

    4.困于心,   ,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日星隐耀,   《岳阳楼记》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燕园树寻

    宗璞

    ①燕园的树何必寻?无论园中哪个角落,都是满眼装不下的绿。这当然是春夏的时候。到得冬天,松柏之属,仍然绿着,虽不鲜亮,却很沉着。落叶树木剩了杈桠枝条,各种姿态,也是看不尽的。

    ②先从自家院里说起。院中的三棵古松,是"三松堂"命名的由来,也因"三松堂"而为人所知了。世界各地来的学者常爱观赏一番,然后在树下留影。三松中的两株十分高大,超过屋顶,一株是挺直的;一株在高处折弯,作九十度角,像个很大的伞柄。撒开来的松枝如同两把别致的大伞,遮住了四分之一的院子。第三株大概种类不同,长不高,在花墙边斜斜地伸出枝干,很像黄山的迎客松。地锦的条蔓从花墙上爬过来,挂在它身上。秋来时,好像挂着几条红缎带,两只白猫喜欢抓弄摇曳的叶子,在松树周围跑来跑去,有时一下子蹿上树顶,坐定了,低头认真地观察世界。

    ③若从下面抬头看,天空是一块图案,被松枝划分为小块的美丽的图案。由于松的接引,好像离地近多了。常有人说,在这里做气功最好了,可以和松树换气,益寿延年。

    ④后园有一株老槐树,比松树还高大。老槐树下,如今是一畦月季,还有一圆形木架,爬满金银花。老槐树让阳光从枝叶间漏下,形成"花荫凉",保护它的小邻居。一块写明"古树"的小牌钉在树身。

    ⑤院中还有一棵大栾树,枝繁叶茂,恰在我窗前。从窗中望不到树顶。每有大风,树枝晃动起来,真觉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有点像坐在船上。这树开小黄花,春夏之交,有一个大大的黄色的头顶,吸引了不少野蜂。以前还有不少野蜂在树旁筑窝,后来都知趣地避开了。夏天的树,挂满浅绿色的小灯笼,是花变的。以后就变黄了,坠落了。满院子除了落叶还有小灯笼,扫不胜扫。专司打扫院子的老头曾形容说,这树真霸道。后来他下世了,几个接班人也跟着去了,后继无人,只好由它霸道去。看来人是熬不过树的。

    ⑥出得自家院门,树木不可胜数,可说的也很多,只能略拣几棵了。临湖轩前面的两株白皮松,是很壮观的。它们有石砌的底座,显得格外尊贵。树身挺直,树皮呈灰白色。北边的一株在根处便分杈,两条树干相并相依,似可谓之连理。南边的一株树身粗壮,在高处分杈。两树的枝叶都比较收拢,树顶不太大,好像三位高大而瘦削的老人,因为饱经沧桑,只有沉默。

    ⑦俄文楼前有一株元宝枫,北面小山下有几树黄栌,是涂抹秋色的能手。燕园中枫树很多,数这一株最大,两人才可以合抱。它和黄栌一年一度焕彩蒸霞,使这一带的秋意如醇酒,如一曲辉煌的钢琴协奏曲。 看着它们,精神顿觉美好。

    ⑧若讲到一个种类的树,不是一株树,杨柳值得一提。杨柳极为普通,因为太普通了,人们反而忽略了它的特色。未名湖畔和几个荷塘边遍植杨柳,我乃朝夕得见。见它们在春寒料峭时发出嫩黄的枝条,直到立冬以后还拂动着:见它们伴着娇黄的迎春、火红的榆叶梅度过春天的热烈,由着夏日的知了在枝头喧闹,然后又陪衬着秋天的绚丽,直到一切扮演完毕。不管湖水是丰满还是低落,是清明还是糊涂,柳枝总在水面低回宛转,依依不舍。"杨柳岸,晓风残月",岸上有柳,才显出风和月,若是光光的土地,成何光景?它们常集体作为陪衬,实在是忠于职守,不想出风头的好树。

    ⑨银杏不是这样易活多见的树,燕园中却不少,真可成为一景。若仿什么十景八景的编排,可称为"银杏流光"。西门内一株最大,总有百年以上的寿数,有木栏围护。一年中它最得意时,那满树略带银光的黄,成为夺目的景象。银杏树是满身的正气,果实有微毒,可以食用。

    ⑩它们的集体更是大观了。临湖轩下小湖旁,七棵巨人似的大树站成一排,挡住了一面山。这两年,它们的叶子不够繁茂,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有气势了。树下原有许多不知名的小红树,和大片的黄连在一起,真是如火如荼,现在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大概给砍掉了。这一排银杏树,一定为失去了朋友而伤心罢。

    ⑪砍去的树很多,最让人舍不得的是办公楼前的两大棵西府海棠,比颐和园乐寿堂前的还大,盛开时简直能把一园的春色都集中在这里。"文革"中不知它触犯了哪一位,顿遭斧钺之灾。至今有的老先生说起时,仍带着眼泪。可作为"老年花似雾中看"的新解罢。

    ⑫还有些树被移走了,去点缀新盖的楼堂馆所。砍去的和移走的是寻不到了,寻不到的岂止是树呢?燕园的美,燕园生生不息的文化亦让我踽踽追寻……但庆幸的是,总有新的在生长,谁也挡不住。

    ⑬新的银杏便有许多。一出我家后角门,可见南边通往学生区的路。路很直,两边年轻的银杏树也很直。年复一年地由绿而黄。不知有多少年轻人走过这路,迎着新芽,踩着落叶,来了又走了,走远了…… 

    ⑭而树还在这里生长。

    (节选自《文汇》有改动 )

    1文章先从_________ _________、老槐树、大栾树说起,随后说到院门之外,拣写了_______、一株元宝枫,一类的杨柳、银杏,由莫名消失了的小红树,过渡到 ________,最后写到谁也挡不住的新的在生在长的树,结构明晰,意味深长。

    2下面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具体赏析。

    它和黄栌一年一度焕彩蒸霞,使这一带的秋意如醇酒,如一曲辉煌的钢琴协奏曲。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第节画浪线句子的作用。

    4题为“燕园树寻”,开篇为什么说“燕园的树何必寻”?你对“寻”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3第⑫段中画线句子“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第⑤段中“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6请写出两句描写春的诗句。(本文中引用的除外)

  •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文字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这些龟甲、兽骨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只能采取堆放的形式使文字间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②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策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简策的使用始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它的盛行阶段应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的八百多年时间。现我国已大量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的简策。单是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策才能装下,由于太过笨重,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③后来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

    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文字从此书写在了纸张上。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最为流行卷轴装。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经析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旋风装是以一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像贴瓦片那样叠加纸张,也需要卷起来收存。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由于旋风装用久之后,折缝处往往容易断裂,蝴蝶装问世,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书技术出现后,引起的书籍生产方式和书籍装帧形式的巨大变化。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这就有利于保护书籍。书页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但由于书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书就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故很不方便。到明代以后,蝴蝶装就逐渐被包背装所代替。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竖放易磨损,于是线装书开始盛行。线装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清代以后,在西方书籍装帧的影响下,又涌现了多种新的形式,这里就不必细说。

    1概括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

    2按照书籍装帧形式发明的先后给以下三幅图排序,并说说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的宗旨是什么。

    答:顺序: ____________

    演变的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借助文章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阅读材料二,结合文章相关知识,说说“韦编三绝”的另外的原因。

    材料一:

    元代吾衍《闲居录》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清朝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中也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此制在唐犹然。其后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材料二:

    【韦编三绝】成语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反复阅读钻研,以致把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多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韦编,指熟牛皮。此典故常用来比喻读书勤奋。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经典咏流传”,我们重新理解了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苔”的精神,虽然自身微小,也能像牡丹那样勇敢地绽放。

    请以“绽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