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骊山北构而西折
B. 其皆出于此乎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及其所之既倦 流俗之所轻也
D. 圣人不凝滞于物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小方假期去了北京大观园游玩,回来后再次阅读《红楼梦》,深入感受作品中有关大观园的内容,下列思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以宝玉题额游园、元妃省亲游园与刘姥姥中秋游园,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大观园的面貌,同时也批判了贾府奢侈浮华的生活。
B. 作者通过宝玉、诸钗等人在大观园中的活动,不断皴染补写园中的各处景观,把大观园这一典型环境描得更加饱满,富有生机。
C. 作者妙笔构思,利用对联,匾额、诗词来展现大观园景观的特点,读者品文字,赏佳景,感受诗情画意,从中可领略中国园林文化的风采。
D.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妙玉煮茶、湘云醉眠,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大观园,大观园与小说叙事完美融合,大观园是作品不可或缺的艺术环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引相如
B.决负约不偿城
C.欲因此时降武
D.衡下车,治威严
4、下列各项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封天下之谋臣 盛衰之理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能衔哀致诚
C.洎牧以谗诛 系燕父子以组
D.其能久存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5、下面是对几个诗句的鉴赏,选出有误的一项( )
A.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两句是说“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细节描写,表面上写月光,实际上在渲染思妇那挥之不去的离愁。
B.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采用了物象单纯组合形式,与“枯藤老树昏鸦”及“杨柳岸晓风残月”相同。而这两句诗意境开阔,场面壮盛,形象地概括了当年的两场战斗,将其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C.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直抒胸臆,是说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人要是不老时千万不要回去,回去后会懊悔到断肠的,直言了江南的美好。
D.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是写成仙后的杨贵妃,闻听使者探访,感极而泣的情景。这里把杨贵妃比作了梨花,梨花的洁白,不仅象征了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同时也照应了上文的“温泉水滑洗凝脂”。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闲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
周国平
叔本华把无聊看作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完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包含着不安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无聊的前提是闲。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闲的可贵就在于此。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闲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在自由状态下,多半可以找到法子排遣无聊。排遣的方式因人而异,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情。愈浅薄的人,其无聊愈容易排遣,现成的法子有的是。“不有博弈者乎?”如今更好办,不有电视机和互联网乎?面对屏幕一坐几个钟点,天天坐到头昏脑胀然后上床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或者说,糟踏闲暇的方式。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我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我们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起了恐慌。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
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自我似乎喜欢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说:“我找我的时候找不着;我找着我由于偶然的邂逅比由于有意的搜寻多。”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这个自我,摆脱了一切社会的身份和关系,来自虚无,归于虚无。难怪我们和它相遇时,不能直面相视太久,便要匆匆逃离。可是,让我多坚持一会儿吧,我相信这个可怕的自我一定会教给我许多人生的真理。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章花了一定的笔墨写“闲”,这对阐述“无聊”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3)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2)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非常重视精神上的快乐,他们的快乐也各有不同。比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①____,②____”跃动着怡然之乐;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沙场,“③____,④____”展现出豪迈列之乐;苏轼则在《赤壁赋》中体验月夜听任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自由飘荡,“⑤____,⑥_____”抒写出自由舒畅之乐。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2)《论语》借助松柏来表达什么样的人是君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提出的儒家接人待物之道德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论语》)
(2)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3)宁赴湘流,鼻于江鱼之腹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渔父》)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5)孟尝高洁,___________________,阮籍猖狂,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________”,并提示人们“____________”才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
(3)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谁能想到此地曾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①,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捕捉住早梅的姿态、颜色、生长环境等特征,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描摹,十分生动传神。
B.张诗借“白玉条”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塑造了早梅的风貌与气质。
C.齐诗一个“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寒风仿佛对早梅充满爱怜;从侧面烘托花香清幽怡人。
D.齐诗尾联语义双关,表面是祝愿梅花明年应时早发,实则是表达出自己意欲大展宏图的愿望。
【2】自古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两首咏梅诗,都侧重写一个“早”字。请结合诗句分别分析这两首诗的“早”是如何体现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兴裔,字光锡,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兴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且言都统及马军帅皆非其人。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加遥领高州刺史。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海寇倏去忽来,调兵常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又言禁兵事艺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盗改秩,多伪,当加审实。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
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卒,年七十四,赠太尉,谥忠肃。
(《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B.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C.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D.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 于是称皇后。
B.“刑部”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C.古代居丧期间须按制穿戴孝服。文中的“服阕”就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之意。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平民死后,朝廷给他另起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兴裔体恤族民,知恩图报。叔父郑藻把多余的财物分给他,他不要,请求建义庄以赡养族民。郑藻去世,他解官表达追念报答之义。
B.郑兴裔颇识时务,深得宠信。建康留司请建行宫以备巡幸,他上奏说劳民伤财,请求停止这项劳役。因他识时务,精通政事,皇帝认为应当用他。
C.郑兴裔办案得力,受到奖赏。军妇杨氏杀邻舍儿,刑部因没有旁证而放了她。郑兴裔主动请求重新审理该案,得到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宅第。
D.郑兴裔治理有方,卓有成效。他在庐州制止与邻州相互送礼。他修学校,立义冢,确定部辖居民升差法,使扬州得到了充分治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2)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经的高考状元王猛(化名),北大留美硕士,连续12年不回家过年,“拉黑”父母6年,断绝与父母的一切联系。他曾写下万言长信,控诉父母的“罪行”,认为自己的内向、敏感、不善交际均与父母有关:父母“肆意操控”自己的人生,只关注成绩而漠视成长过程中的内心诉求,使得亲情缺失,从而引发自己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联系生活实际,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