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邢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么简单的一道题,你竟然做了半天真是小题大做

    B.听了他的话,我和妹妹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

    C.老教授知识渊博,演讲时信口开河,十分精彩。

    D.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就会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公益事业。

  • 2、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夸张)

    B. 小溪流笑着往前跑。有巨大的石块拦住它的去路,它就轻轻跳跃两下,一股劲冲下去。(拟人)

    C. 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比喻)

    D. 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反问)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三项强标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的需要,保障产品和使用安全、鼓励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更多安全要求,提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基本保障。

    B.(条例)增加了与疫情相关的要求,包括规定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须遮掩口鼻,实行分餐制、公筷公勾等,把疫情助控中的文明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加以规范。

    C.《光明日报》的意见通俗易懂,那就是网络创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应该抱持客观公正态度,而不能一味的无底线,通过搞怪博人眼球,毕竟任何领城都有它的规则。

    D.婺城区智慧监管平台将垃圾分类和执法系统实现了对接,形成了完整的指挥体系和闭环,这不仅在全省处于领先行列,而且为金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新样板。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中就要瞻前顾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②张謇的《家诫》既不是自己所撰,也不完全照搬古人,而是对古代名人家诫进行辑录与凝练、最终形成的别开生面的教子书。

    ③在高三学习经验分享主题班会上,学霸李华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复习应考方面的一得之见,同学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对下一阶段复习充满了信心。

    ④2017年央视元宵晚会短小精悍,创意十足,形成了除夕夜之后的又一波荧屏小高潮,成为一种新的一年为中国人加油鼓劲的强劲文化力量。

    ⑤中方认为,实现核裁军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必须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水到渠成地加以推进。

    ⑥回想大概几年前,一些地方政府也曾推出过共享单车。然而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这些共享单车大多销声匿迹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③⑤⑥   D. ②④⑤

  •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B.有些人对民间剪纸瞧不起,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C.互联网的横空出世,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公共话语平台。汉语丰富的表达力、网民奇特的想象力和网络强大的传播力完美结合,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影响力。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

    今年 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

    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应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摘编自王薇《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D.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的原因除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还有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

    B.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的。

    C.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上海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日本。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C.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杜牧《阿房宫赋》中讽刺秦朝统治者建造的房子用的材料比谷仓中的粮食还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色彩对三峡春冬景物进行描写。

    (2)《劝学》开篇表达“学无止境”观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荀子认为只有做到“__________”,才能够智慧明达,且行为无过失。

    (3)《蜀道难》中李白追思远古蜀地先民久远难知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故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在浩瀚的江面上任意飘荡,自由自在。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一句虚写扬州过去十里长街繁华景况,“________”一句则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

  • 10、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山间春夏两季不同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表现了刘裕的声威气势。“_________”则刻画出刘义隆狼狈之态。

    (4)《爱莲说》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是_________

    (5)列锦,俗称名词组接,是古诗词用于描绘场景和营造氛围的常用手法,列如《天净沙· 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又如《雨霖铃》的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2)《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途中舟轻风快,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叙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敕赐百官樱桃

    王维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乌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注]①朱樱:樱桃,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②上阑:汉官观名,在上林苑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了朝廷赏赐群臣的地点,巧妙点题:第二句着重描写了樱桃色泽,深红可人。

    B.颔联首句用“才是”一词突出“春荐”这一祭礼刚刚完成就赏赐臣僚,可见敬礼有加。

    C.尾联写朝廷让大官周到地准备了蔗浆,以防饱食樱桃产生内热,恩泽隆盛,感人至深。

    D.王维这首诗堪称“诗史”,生动地记录了唐代赐臣樱桃习俗,以小见大盛赞承平盛事。

    【2】为了突出御赐樱桃的不同寻常,诗人做了哪些渲染?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 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 人之才   兼:超过

    D. 其蔽也贼   贼:偷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 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 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 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 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5本文作者与其父______、其兄______并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6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一张安静的课桌来之不易,不能只安放没有思想的头颅。

    ——湖北的一位高中女教师

    (2)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只不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到一个物种的灭绝,……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相关。

    ——《流浪地球》

    (3)每个人都应该以“静”致敬那些坚守的“逆行”的英雄们。

    ——人民网

    (4)无事小鲜肉,有事钟南山。国人的这种行为该改了。

    ——网络格言

    (5)当悲悯的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达到恢弘深邃的人性光辉。

    ——阿尔伯特·史怀哲

    (6)病毒有害,恐慌情绪更有害;信心就是消毒水,信心就是免疫力。

    ——网络格言

    (7)《愿双黄连的“苦”能激活更多理性》

    ——人民日报时评标题

    (8)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

    ——2020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惊!怕!急!熬!今天,我们回来了!2020年,终生难忘!2020年,有些话我们太想表达,关于国家,关于命运,关于灾难……

    请从上面的材料选择其中的两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