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鼓瑟希(稀疏)
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童子五六人(少年,不到20岁的人) 咏而归(唱歌)
D.吾与点也(介词,和,同)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个孩子)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能与下同甘苦,所至立功,未尝矜伐(庄重,拘谨)
B.乃移镇兗海,加太子太师、平章事,俾兼领沧景节度(使)
C.重胤以朝廷制置失宜,贼方凭凌,未可轻进,观望累月(侵犯,逼近)
D.臣所管德、棣、景三州,已举公牒,各还刺史职事讫(官方文书)
3、下列最适合做“文辞真比丰年玉”下联的一项是( )
A.气味还同幽壑兰
B.密雨斜侵薛荔墙
C.人世几回伤往事
D.菊花须插满头归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关内,指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A.这首词通过春风等意象明写春景,实则暗抒离情,情与景有机融合,含蓄蕴藉,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
B.上片写眼前景色。水流歌断,春风又暮,从而引起往事的怀念。以一个“清”字为全词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
C.“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中,“树”是“烟树”,“路”是“依约”,营造出迷离惝恍的意境。由“云”而“树”而“路”,由飘忽而实,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甚明。
D.下片实写词人踏遍“碧水黄沙”寻访有人终不可得,从而越发突出词人对友人的怀念与无法知晓友人处境的深深忧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榆 树
汪曾祺
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这县里有不少侉子。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
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大家都叫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知道。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就住在这里。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多,给少,她从不争。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
(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起得也早。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乏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油葫芦。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说:“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
(9)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米来煮。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是她自己腌的红萝卜。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10)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11)侉奶奶有一个亲人,叫“牛”,是她的侄儿。过继给她了。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的过继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
(12)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13)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14)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那些捉蚂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侉奶奶也一年年地见老了,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扶着门框往外走。
(15)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侉奶奶死了。
(16)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17)丁裁缝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18)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榆树,起到线索作用,侉奶奶去世,榆树被锯倒,又具有象征意义。
B. 第5段运用细节描写,视听觉结合,语言委婉含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 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事,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刻意拔高,是地道的平民视角。
D. 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淡化情节,看似随意,实则苦心经营。
【2】请简要分析侉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3】小说写了侉奶奶及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国家的破败与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清诗纪事》中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屈原在《离骚》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与此相类的感情。
(3)杜牧《阿房宫赋》中,极写秦宫生活奢侈,美人之多。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宫人打开的妆镜之多,又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宫人梳妆其头发之美。
8、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4)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5)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博学之,_______,慎思之,_________,笃行之。(《中庸》节选)
(2)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意诚而后心正,_________,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节选)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__________,________。”有我之境也。
(4)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国维《人间词话》)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由人乎哉?(《论语》)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4)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移船相近邀相见,___________,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冯延巳)
(2)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浣溪沙》李璟)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陆游)
(4)月桥花院,_______________,只有春知处。(《横塘路》贺铸)
(5)__________,___________。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6)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____________,_________。(《鹧鸪天》晏幾道)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各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一项是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兴裔,字光锡,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兴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且言都统及马军帅皆非其人。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加遥领高州刺史。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海寇倏去忽来,调兵常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又言禁兵事艺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盗改秩,多伪,当加审实。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
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卒,年七十四,赠太尉,谥忠肃。
(《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B.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C.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D.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 于是称皇后。
B.“刑部”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C.古代居丧期间须按制穿戴孝服。文中的“服阕”就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之意。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平民死后,朝廷给他另起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兴裔体恤族民,知恩图报。叔父郑藻把多余的财物分给他,他不要,请求建义庄以赡养族民。郑藻去世,他解官表达追念报答之义。
B.郑兴裔颇识时务,深得宠信。建康留司请建行宫以备巡幸,他上奏说劳民伤财,请求停止这项劳役。因他识时务,精通政事,皇帝认为应当用他。
C.郑兴裔办案得力,受到奖赏。军妇杨氏杀邻舍儿,刑部因没有旁证而放了她。郑兴裔主动请求重新审理该案,得到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宅第。
D.郑兴裔治理有方,卓有成效。他在庐州制止与邻州相互送礼。他修学校,立义冢,确定部辖居民升差法,使扬州得到了充分治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2)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②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③2019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青春中国凯歌高奏,新时代青年宣誓“强国有我”。
④2020年,新冠病毒肆掠武汉,荆州封城封路,公安县95后护士甘如意,毅然骑自行车,冒雨辗转四天三夜,行程300多公里,回武汉抗击疫情。
⑤新时代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