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③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B.①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C.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②可谓智力孤危
③余叩所以
D.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②不抑耗其实而已
③吾与汝俱少年
2、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间或
B.彼节者有间 间:空隙
C.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路
D.则塞于天地之间 间:中间
3、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洎牧以谗诛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⑦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⑧非兵不利,战不善 ⑨苟以天下之大 ⑩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①/②③⑤⑦/④⑩/⑥⑨/⑧ B.①④/③⑥⑨/②⑤⑦/⑧⑩
C.①⑧/⑥⑨/②③⑤⑦/④⑩ D.①④/②③⑤/⑥⑨/⑦⑩/⑧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为侵官 守前所为而已
B.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C. 悚然而听之 草拂之而色变
D.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不仅这一天是人们祭祀扫墓的日子,也是他们踏青出游的日子。
B.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开展“学雷锋”活动能否避免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学雷锋”应该常态化,让雷锋精神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C.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我国3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突出表现为婚姻暴力中的“夫对妻”的暴力。
D.对违法企业的排查,环保部提出了以下要求: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影
张承志
①三十年前,旧历三月二十七的前夜,我来到兰州赶尔麦里①——追悼牺牲在清朝统治阶级屠刀下的亡人②的集会。到达时兰州已是夜色苍茫,而我还在徘徊——我不知道尔麦里的地点。在夜幕静垂的兰州街上,我独自一人,走走停停。我无法寻人问路。我知道,如果听到我的来意,兰州会感到古怪的。
②这时我看见了一群农民,一群农村来的回民。他们背对着我,披着黑棉袄,夹着麻包捆正走得匆忙。我看见那一片在夜雾中黯淡亮着的白帽子时,差点失声喊起来。可是我只是默默地跟上了他们。我已经成人了,我已经学会了藏起或抑制住心中的感情,他们笨拙硬直的背影在我的前面朦胧地晃着,我觉得我已经能从那姿势中感受到他们的戒备、他们的自尊、他们与这都市的隔膜以及他们固执地认准的目标。
③他们拐进了一条小巷。没有路灯。我睁大眼睛辨认着他们那些黑黝黝的背影。一些白色的圆点在那些黑影上面像是启示的信号。我来了,我在心里悄声呼唤着。像你们一样,我也来啦。我跟定了前面那些古怪的背影,加快了步伐。
④第二天,我的两眼看见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场面。两万农民从陇东河西、从新疆青海奔涌汇集于此,人头攒动的海洋上尘土弥漫。无文的农民掀起了直入云霄的呼啸,为说谎的历史修订。当两万人汇成的大海在我眼前喧嚣沸腾,当我真真地看见了两万个终日躬耕荒山的背影在拥挤呼喊,当我震惊地知道自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清朝刽子手使一腔血洒在兰州城墙以后,二百零四年之间无论腥风血雨苦寒恶暑,回回撒拉东乡各族的人民年年都要在此追悼颂念——我激动得不能自制。那染血的城墙早已荡然无存了;岂止乾隆年号,即使改朝换代也已有三次。二百零四年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不仅是太长而且是一个恐怖的数字;而人民——我凝视着那两万背影我明白了:人民要坚持着心中沉重的感情直至彼世。
⑤那一天我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求学。那一天我觉得自己拿到了一个没有硬皮证书的学位。
⑥尔麦里结束了,我目送着农民们大股大股地涌出兰州。他们抹抹汗污的额头,把捆成小卷的黑棉袄一背,头也不回地径直去了。黑衣白帽的浪头急急地追逐着,只留给我一片斑驳闪幻的背影。我独自站在大街路口,一连几天目送着他们。最后我熟识的那家宁夏回民也走了。他们对我频频回首,但他们终于也走了。当我望着他们终于也化成了一些不可理喻的背影时,我从心底感到了孤独。于是我慌忙追上了他们。
⑦陇东、河州、运河、天山、济南府、焉耆镇,我追寻着他们的踪迹,追寻着我看到听到的一切在我心中激起的回声。我看惯了那些避开热气腾腾的食堂,蹲在车站一角嚼着干馍的旅人;看惯了那些匍匐着的苍老虔诚的脊背;看惯了在风沙弥漫的乡村大道上的、那些白帽子下面的坚忍眼神。我惊奇地感到:在奔波中目的似乎消失了,我像一片落叶,正在北方贫穷的黄土大山中悠悠地随波飘荡。
⑧我看到了真正巨大的背影——
⑨原来,这些黄土大山和原野村镇,连同它们怀抱中的那个默默人群从未向世间袒露自己。六盘山一字排成屏障,遮住了它背后的西海固。开都河眨闪着微笑般的粼波,隔开了隐蔽在绿荫中的村庄。黄河湍流上节节拦坝,消失了舟楫也消失了筏客子的传说。茫茫大西北黄褐色连着黄褐色;仔细听时,犁铧梿枷又只是循着成熟的节奏,你崇拜的人们只是日复一日地忙碌着生计。数不清的夯土墙蒿草丛掩护着,闭口不言殉教者的冤愤和鲜血的流淌。真实——真实被埋藏在心底的一个微乎的波动上,隔着一座伟大的背影。
⑩每当远行将归的时候,我总是在别离的瞬间愣怔一下,心里总是在那一瞬闪过这个无法理解的背影。你什么时候才肯转过身来呢?生我养我的母族!要等到哪一次沧海桑田的时刻,你才肯从这世界上迎面而来呢?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节)
【注】①尔麦里是伊斯兰教纪念先贤、哲人的一种宗教仪式。②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哲赫林耶学派的始传人马明心在清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公元1781年)被清廷杀害于兰州城墙。
【1】请用4个4字词语,概括文中农民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那一天我觉得自己拿到了一个没有硬皮证书的学位。
②我像一片落叶,正在北方贫穷的黄土大山中悠悠地随波飘荡。
【3】简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4】结合本文主旨,探究标题“背影”的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对人民的掠夺,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甪虚实结合手法,表达了词人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
(2)杜牧《阿房言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写出阿房宫建筑群的走向,一方面突出其规模的宏大无比。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讲述皇宫建筑之奢华,而用________,_______一语,感慨其毁灭之神速。
(2)在《谏太宗十思疏》用“________,_______”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
(3)《静女》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2)荀子《劝学》中,解释“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就足以抵抗强秦。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归隐后像云和鸟一样自由快乐。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______________”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年)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扣题,写由于孤城连日风雨,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清淡菜蔬充饥度日。
B. 在“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白鹭既是诗人所见之物,也可视为诗人的自喻。
C. 颈联化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作者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诸行动的感慨。
D. 本诗为作者触景即兴之作,用语清新,将复杂意绪融入了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2】本诗尾联化用了什么典故?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阅读《过秦论》中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对“奋六世之余烈”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振奋六世的神威 B.发扬六世遗留下来的功德
C.表彰六世的烈士 D.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2】下列词语在文段中具有比喻意义的一项是
A.宇内 B.至尊 C.百越 D.藩篱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一句省略的主语是
A.百越之君 B.秦始皇 C.下吏 D.胡人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秦始皇对内镇压对外掠夺的暴行。
B.描写了诸侯、百越之君、胡人、士人害怕秦始皇的心理。
C.写出了秦始皇的权威和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
D.歌颂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5】《过秦论》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做了对比?通过对比指出了什么?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漫画《说翻就翻》在媒体上骤然火爆,引发人们对“友谊”的热议。班会课上,同学们就此展开了讨论。有人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是缺少理解和宽容;有人说,在大是大非面前,为坚持原则,该翻就翻;还有人说,要想友谊的小船不翻,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讨论还在继续。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