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丽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

    B.而为歌

    C.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  鱼虾而友麋鹿  羽衣翩跹

    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 3、下列对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词人的顿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B.“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落花随流水而去,春天也随之而去,难以寻觅,正如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C.“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使人佛听到了雨的声音,“洗”使人觉出雨后秋空清朗之状。

    D.“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成双成对的金线绣成的鹧鸪鸟,从正面衬托出女子的深闺寂寞和内心的哀怨。

  •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老者之,朋友信之

    B. 与朋友共,之而无憾

    C. 之以桑

    D. 倒戟以御公徒,而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我有亲父母 B.昼夜勤作息 C.伶俜萦苦辛 D.便可白公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 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 “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 痛” 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 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当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再起作用。

    D.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2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琵琶行》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周瑜在小乔刚刚嫁过来的时候可谓“________”,而自己“________”,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 8、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细丝比喻不间断的箫声;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以私语声比喻琵琶声。

    (2)杜牧《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运用排比,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____________________”,人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2)白居易《观刈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忙场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流露出词人的消极情绪。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表达了对刘裕奋勇杀敌英雄气势的赞美。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命运指引命运,书繁衍书,一支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要寄身其中的蜡烛。

    ——〔阿根廷〕博尔赫斯

    这几句诗用了似于薪火相传的比喻,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属性。请结合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解释这句诗的内涵。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   (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往粟于监河侯 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吴越之王 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 肆:店铺、市场

    2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说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认为,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以“仪式”为题,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