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萍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官德并不只是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公职人员 “失德”背后正是监督机 制的缺位或失灵。唯有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让令行禁止.落到实处,官场才能风清气正。

    B.这次纪念章的荣获者所代表的,是一支支战功累累的光荣部队,是无数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英勇将士,是千百万当 年“送郎上战场,送儿打东洋”的父老妻子,是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C.危机关头,他们亲自披挂上阵,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一切障碍,成为所有人无比敬仰的“英雄”。

    D.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时期,杜甫的诗作显得朴实无华,没多少出彩之处。但他的诗以“情”动人,情系苍生、忧思家国,尤其以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三别”为代表,让人不忍卒读,慨然涕下。

  •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孔子曰:“何陋之有?”

    A.孔子曰:“贤哉,回也。” B.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C.子路宿于石门。 D.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徐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B.《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

    C.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所以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D.《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B.教坊:唐代官办管领武术、军队训练的机关。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A.足以极视听之娱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感吾生之行休

    D.悦亲戚之情话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篱先生

    顾晓蕊

    他双手捧起一满碗花雕酒,仰头,咕嘟嘟地饮下。而后,他飞快地一抹嘴,碗口朝下,说,要你们久候,这算赔礼。话落,他给我和琴斟酒,端起再敬,谢谢你们会见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朋友。说罢又一饮而尽。

    我和琴一脸愕然,同时扭头对望,目光轻触,又迅速转开,齐齐地射向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仿佛那张脸上能盯出花来。

    他约四五十岁的样子,身形略瘦,一双幽冷深邃的眸子,仿若冬日的初雪般明净澄澈。这个外表温淳儒雅,透着书卷气的中年男子,带着爱犬小白,从遥远的内蒙古骑行到中原。

    想想,一位从未谋面的朋友,骑着一辆老旧的摩托车,穿风渡雨,携一路风尘,只为与你见上一面。这想法令人初始发笑,继而感动,

    他一大早发来短信,已抵达河南,但我们直等到夜幕低垂,盏盏街灯亮起,才接到他的电话,说是到了小城,将小白安置在宾馆楼下,相约在附近一家火锅店见面。

    他被我们瞧得有些不好意思,摆手说道,都坐吧!我收回目光,心犹不甘地追问,你果真是东篱?在下东篱是也!他故意拖长了腔调回道,许是想缓解初见的尴尬。

    十余年前,我刚踏上文学之路,没事写些“豆腐块”文章,经常往外投稿。那时,东篱是某家报社的编辑,他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我,接连刊发几篇随笔。

    我加上他的博客,关注起他,这多少有些私心,想拉近跟编辑的距离。

    他写在郊外山脚下,置有一处静谧小宅,又称“东篱书院”。每个周末他会来这里,种花种竹,还打理一大片桃园,看得我羡叹不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洒脱的田园生活!

    他还写自己的骑游见闻,绕行大半个中国,从苍茫戈壁到原始森林,从群山之巅到大海之畔,文末附一帧照片,都是在路上的背影,旁边注有老江摄影。老江是他的骑友,一位诗人。

    他嬉笑畅言,幽默谐趣,可谓妙语连连,如珠玉迸落。我常被逗得一口茶水喷出,拍手失笑。我将博客推荐给文友琴。很快,琴也成了他的忠实读者,跟随作品或喜或怅,或慨或叹。

    而此时,他就坐在我们对面。然而一坐下,仿佛身上的劲儿被卸掉,他微拧眉头,脸色端肃,像是不会笑似的,显得心事重重。

    琴以为他一路劳顿,难免疲乏,关切地问:这一路可够累的,你出来多久了?去了哪些地方?

    他说,走了一个多月,骑骑停停,边走边看。

    出来这么久,家人会担心吧?我插言道。

    他仿佛被到痛处,眉心皱成一团,长长叹口气,我这次留了封信,是悄然离开的。

    隔着火锅子的腾腾水雾,他的声音变得迷蒙且苍凉,话亦多起来。

    他说起跟爱人原是师范同学,毕业后,他去山东一所乡村学校教书,她回内蒙古老家。两年后,在电话那头爱人眼泪浸泡下,他软了心,结束了两地分隔。原想到那边接着教书,没想到爱人动用关系,非得将他调去报社。

    有过争执,吵闹,最终他无奈妥协。她一昂头,撇出一丝冷笑,一个穷教书匠,能有什么出息,到报社,还能混出点名堂。

    到了报社才知,复杂的人事令他疲于应付,为此苦恼不已。尽管他凭借一手锦绣文章,名气渐盛,成了当地的一位名编。可他说,最好的赞扬莫过于教书时,村民们那一声恭敬热忱的称呼——东篱先生。

    他说,尊一声先生,那是把你高看。教书那几年,吃住在山村,他从不为饭菜发愁,一勺面,一捆菜,几个鸡蛋,一捧花生,悄没声地放在门口。可自己呢,还是离开了,一想起这事,心里堵得慌。

    原来,博客上笔墨酣畅、快意人生的他,生活中并不顺意,好似日子被劈成了两半。这也难怪我们初见到他,总觉得哪里不太一样呢。

    他顿了顿,喝了一口水,又道,还记得我的诗人骑友吗?他的日子过得孤独而窘迫,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这提醒了我,要懂得舍下,活出自我,这趟出行是想回山村,休假一年去支教。

    听到此,我恍然明白,他跋涉千里而来,是把我们当成“树洞”,一个可以倾诉的树洞。而且,因为相离甚远,少了拘谨。诉说过后,他可以放下一切,轻松上路。

    那夜,我们围炉夜话,喝到微醺,各自散了去。第二天大早,天边腾起殷红的朝霞时,我们赶去送别,他骑车离开了,带着几分悲壮,一人一狗消隐在风中。

    隔了几个月,我看到他博客更新,已回内蒙古。就在我以为他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又回到生活原点时,发现他的博客又有新内容。

    他骑着那辆摩托车,仍带着小白四处游走,只是改为收购旧书,一摞一摞捆整好,打包寄往乡村学校。

    其中一张照片,他被一群孩子包围着,身后是“乐淘书吧”,将收来的书摆进校园书屋。阳光落在他脸上,可能是光影的原因,一半脸明,一半脸暗、再看,那微扬的唇角,分明漾着一朵微笑,亮晃晃,绚灿灿的。

    (选自《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东篱先生”中的“东篱”一词,既指先生那看似悠然的田园生活,又指他一路追寻的精神归宿,言简意丰。

    B.小说开篇生动别致,直接进入对东篱先生饮酒细节的描写,既显出先生之性情豪迈,又隐约流露欲浇胸中块垒的心绪。

    C.小说中的诗人骑友是东篱先生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未正面出场,这与《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政、贾的形象处理异曲同工。

    D.东篱先生把素未谋面的我和琴当成可以倾诉的树洞,此处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我和琴的作用以及先生的敏感孤僻。

    2小说塑造东篱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作品举例分析。

    3东篱先生最后是否走出了困境?请结合文本分析并说明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互文手法写出客人要来,诗人非常高兴,清扫小道,打开门以待客来。

    (2)翻开古典诗词,随处可以听到风吹雨落声。李煜《浪淘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寂寞零落的残春,细雨潺潺,倍增诗人凄苦之感。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的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蝶恋花》)

    (4)世人皆浊,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渔父》)

    (5)子曰:“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动。”(《论语》)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借用“____”的比喻,说明即便学习龙伯高不成功,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又转而借用“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告诫他们若学习杜季良失败,则会成为纨绔子弟。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是“________”,种完树后的态度是“其置也若弃”。

    (3)李白的《越中览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意。

    (4)杜甫《蜀相》和陆游《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书愤》中的“____________”则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5)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两句也具有与之相近的意思。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女主人公一腔怨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一句,写蜀道高险,让人听而变色;又用“___________”一句,写蜀道高险,让人望而兴叹。

    (3)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 “_____________”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4)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以失败告终。

  • 12、名句默写

    (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略有不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示,大辱面前,因为搜集整理各种材料、付出巨大努力和期望的《史记》尚未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忍辱偷生;如果史书著成之后能流传后世,那么受多少屈辱都是值得的,甚至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3)在《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告诫两个侄子,对别人的过失应该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用反诘句提出的全文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写出了作者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用语新颖独特,生动传神。

    (7)《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国破家亡的结局。

    C. 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 上片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写内设,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B. 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 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D. 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 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 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 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天,香椿树长出了枝芽,采一把嫰芽,就是一顿美食。一天老孙用一根绑了铁钩的竹竿,把香椿树的主干顶梢打了下来。对此,大家大惑不解,说:“明年吃不上椿芽了。”老孙却笑呵呵的解释说:“你们想,那些苹果树、梨树等等,有几棵是长成参天大树的?这树的精力啊,也和人一样,是有限的。指望吃果子的树,就别指望用它的木材;指望用木材的树,也别祈求它结很多的果子。如果不把香椿树的树梢打掉,它可就使劲往上长了,那样,来年就别指望有多少椿芽可吃了。”

    对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或体验?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