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上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远离这个世界, ,正如哲人所言,

    ①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②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

    ③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

    ④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⑤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A.③①⑤②④

    B.④①②③⑤

    C.③②⑤①④

    D.④②①③⑤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

    B. 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C. 戴望舒,现代诗人,代表诗作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D. 《我的叔叔于勒》是英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

  •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造成的。

    修改:去掉“造成的”。

    B.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车号限行、呼吁市民绿色出行等,都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

    修改:在“绿色出行”前加上“选择”。

    C. 学者只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才能成就卓越,赢得尊重。

    修改:将“只要”改为“只有”。

    D. 关于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修改:将“同意这种主张”改为“同意前者(或后者)”。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我们江苏省医疗队义无反顾,首当其冲,令人动容。

    B.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奇异的原始森林风光,令人心旌荡漾,难以忘怀。

    C.三月的西溪,黄花灿烂,碧水悠悠,几只白鹭时不时掠过湖边垂柳,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D.做任何事都要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否则将“欲速则不达”。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1本文选自三国时期_________国丞相诸葛亮的文章_______________

    2翻译: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这两段文字中作者回顾了哪几件往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某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请你参加。

    (1)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类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调查结果,(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根据调查情况,校团委选择了剪纸、对联、中医药三个项目开设兴趣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招收学员,请你以杨弘的名义选择其中一个项目,写份申请书,表明你想参加兴趣课程的意愿。要求理由明确,格式正确。

    (3)对联课程班学员举行对联比赛请你把他们拟写的对联补充完整。

    对联1: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 迎新春。

    对联2:精准扶贫,同   小康路;科学施政,共吟盛世歌。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4)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6)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7)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8)人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   两句诗句来劝勉他人要对前途充满信心。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境  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而,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刷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着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桶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那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工作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因获益匪浅,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形象。虽然,陪伴着这些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1小和尚“年纪不大,话也不多”, 挑着一担担井水。他令作者“肃然起敬 ”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主要写的是“担水的和尚”,为什么还要写“海峡那边来的一位法师”?

    3文中所说的“心静之术”中的“术”应如何理解?作者从小和尚那里找到答案了吗?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4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这句话的普遍意义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 分析。

    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深情礼赞文学长者的光辉。你最敬佩的文学家是谁?请结合他(她)的名著谈一谈你的收获。

  • 10、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⑾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⑿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学问高深

    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划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

    (1)他高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像猎狗般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⑿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11、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

    1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

    2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认为希华·莱德的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1)一段网络幽默:近两年流行一个新词叫格局,那什么叫格局呢?就是有人说我不好,我不能说他,我要说他,就是我没格局。如果有人跟我计较,我不能跟他计较,计较了,就是我没格局。有人让我吃亏,我必须得吃,不吃就是没格局。今天我给你们说的这些话,你们不认同不点赞,那就是你们没格局。

    (2)格局二字,是人格品性,是气度胸襟。心胸越大,格局越大;格局越大,成就越大。有什么样的眼界和胸襟,就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请以“您那格局,让我钦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人名、校名、地名等真实信息;(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