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都选自《左传》。
B.《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后南宋大儒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大学》是儒家学说最早最精密的哲学论文之一,《中庸》阐明修身治人的规则。
C.朱熹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大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
D.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的《人间词话》堪称是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郑人有且买履者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C.①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①先自度其足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吏”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后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即万辆兵车,可代指天子或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牧守,“牧”是指一郡之长,“守”是指一州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沉稳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活泼孩童,顿时都被这盛大场面吸引了。
B.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罕见的奇珍异宝、难得的古玩文物,真是沁人心脾。
C. 小刚放弃了他深爱的围棋,尽量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最终拿到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
D. 提起如宾利等英国汽车品牌,大家如数家珍,但一些如雷贯耳的汽车品牌已不属于英国。
5、下列对课文的内容或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一文体现了感性与理性、趣味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统一。文章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的发展,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做了深入细致地论述。
B.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诗人岑参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C. 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词人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旷达。
D. 《扬州慢》一词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词人姜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似诗,便“非本色”。这是陈师道对东坡词的评价。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即平民文化属性,更多是表现与再现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这种词的特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我们检点苏词,可发现苏轼的“似诗”之作有三个特征。一是在价值取向层面,苏词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内容上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使命感。苏轼将这一诗教要求迁移至词的创作,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苏词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也就是男性美。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苏轼一向反对阴柔艳冶之词,尽管他也有大量婉约词作,但主要词风,表现出对阳刚之美的偏爱执着。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人生观、思想意志、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都体现了典型的士大夫人格。他从本质上是瞧不起柳永的,也不屑与柳永为伍。他对柳永的不认同,实质上是对世俗与平民文化的不认同。尽管他也肯定柳永有雅词,“不减唐人高处”,但正是他这种对于柳永词中“雅”趣的肯定,暴露出其不满意柳永之“俗”的本质。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王灼在批评那种认为苏词“似诗”乃“句读不算之诗”的观点时,很气愤地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摘编自沈家庄《苏轼“词似诗”新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部分词作不具备词的平民文化属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其本质与诗相同。
B.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在内容上体现了家国怀抱,符合当时主流文化价值取向。
C.苏轼偏爱阳刚之美,一向反对创作阴柔艳冶之词,他的词作都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
D.苏轼对柳永雅词“不减唐人高处”的否定性评价,反映了他对柳词本质的不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引述陈师道对苏词的评价,引出了对苏词“似诗”这一现象的思考。
B.文章第二段从价值取向、审美意义、表现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苏词之所以“似诗”,主要是受苏轼典型士大夫人格因素的影响。
D.文章先提出苏词“似诗”现象,再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作的风格,得到了古代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B.苏词多有体现家国怀抱之作,符合传统诗教要求,可见儒学对苏轼创作影响很大。
C.苏轼因为瞧不起柳永,对柳永不认同,所以对世俗与平民文化也持不认同的态度。
D.苏词士大夫文化属性与柳词平民文化属性的不同,是二人词作疆界分明的主要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教版
①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赤壁》中用夸张手法间接表现洞箫艺术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版
①《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遗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虞美人》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5)谁知林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9、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有人将这种手法命名为叫“从对面写起”;周邦彦《苏幕遮》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1)杜甫《客至》中喜迎客人到来的句子是(_____)
(2)杜甫《客至》中写出平日生活单调,为喜客铺垫的句子是(_____)
A.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D.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进而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江山如画,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13、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帆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 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赵阿哥潘,土播思乌臧掇族氏。始附宋,赐姓赵氏。世居临洮。祖巴命,富甲诸羌。父阿哥昌,貌甚伟,有力兼人,金贞祐中,以军功至熙河节度使。金亡,保莲花山,以其众来归。皇子阔端之镇西土也,承制以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时兵兴,城无居人,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阿哥潘事亲以孝闻,从伐蜀,与宋都统制曹友闻屡战,胜负略相当,以破大安功最,授同知临洮府事。斩朝天关,乘嘉陵江至阆州,获蜀船三百艘。攻利州,生得其刘太尉,战败宋师于川。宋制置使刘雄飞进攻青居山,阿哥潘击之,宵溃,四川大震。进逼成都,略嘉定,平峨眉太平寨,擒其将陈侍郎、田太尉,余众悉降。大小五十余战,皆先陷阵,皇子赐以金甲、银器。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时宋兵屯两川,堡栅相望,矢石交击,历五年而城始完。宪宗出蜀,以阿哥潘为选锋,攻西安,下之,赐金符,授临洮府元帅。帝驻钓鱼山,合州守将王坚夜来斫营,阿哥潘率壮士逆战,手杀数十百人,坚遂引去。明日陛见,帝喜曰:“有臣如此,朕复何忧!”赐黄金五十两,名曰拔都。中统建元,诏还镇临洮。岁饥,发私廪以赈贫乏。给民农种粟二千余石.芜菁子百石,人赖不饥。郡当孔道,传置旁午,有司敝于供给。阿哥潘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帝闻而嘉之,诏京兆行省酬其直。阿哥潘曰:“我岂以私惠而邀公赏耶!”卒不受。以军事赴青居山,道为宋兵所邀,遂死于敌。谥曰桓勇。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
(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B.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C.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D.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哥潘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祖父巴命富甲一方,父亲阿哥昌因军功而官至熙河节度使,归附蒙古政权后又任叠州安抚使,有治政安民之才。
B.阿哥潘作战勇猛,屡建战功。他跟从蒙古军伐蜀,攻克大安,夺取朝天关,缴获蜀船,生擒宋将,大败宋军,占领嘉定,平定峨眉太平赛,战功累累。
C.阿哥潘身先陷阵,深受器重。蒙古皇子、世祖、宪宗伐蜀时,都任用阿哥潘为先锋;帝驻钓鱼山时,阿哥潘又护驾有功,获得赏赐。
D.阿哥潘体恤百姓,以私济公。发生灾荒,阿哥潘打开私人粮仓赈济贫民;他用自己的马和羊为公办事,皇帝嘉奖他,他没有接受。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 B.不抑耗其实而已
C.他植者则不然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活着的意义不在于用脚步去丈量路的长短,而在于用内心真正体会世间百态。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