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怜悯(mǐn) 豁免(huō) 契约(qì) 万恶不赦(shè)
B. 吹拂(fú) 囫囵(lún) 蒸馏(liù) 残暴贪婪(lán)
C. 履行(lǚ) 鞭挞(tà) 污秽(huì) 情不自禁(jìn)
D. 稽首(qǐ) 踌躇(chú) 翘首(qiáo) 凛然生畏(lǐ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凭《琅琊榜》和《伪装者》等热播剧成功“霸屏”的胡歌,成了首当其冲的明星人物。
B. 朝鲜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坚决进行“光明星3号”卫星发射,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C. 在山东招远一家麦当劳餐厅,六名“全能神”邪教成员打人致死的暴行耸人听闻。
D. 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华文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将以智慧之光照亮整个人类的天空。
B. 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谩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C. 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暴露出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问题上的冥顽不化,同时也证明,国际社会近来对日本日益右倾化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D. 一个飘雪的冬日,来自平度的王明会老先生手捧一面锦旗,披星戴月的来到青岛市政务服务热线,锦旗上绣着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匡扶正义,为民做主。
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均选自这个集子。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马说》同属这种文体。
C.《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D.态度不断变化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变色龙》一文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用他的行为不断给我们带来笑声,同时也带来深深的思考。
5、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骞以郎应募,使月氏①。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注释)①月氏(yuè zhī):月氏国。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使月氏/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无从致书以观
C.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肃遂拜蒙母 D. 将三百人/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3】读完选文,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骞,请给出理由。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描绘出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7、以下材料为某初中学校对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的调查,请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 关注点及占比例 |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 ||||
深厚 | 13% | 有计划 | 11% | 写得怎样 | 10% | 每读必做 | 0% |
一般 | 48% | 有时有计划 | 32% | 怎么写的 | 14% | 凭兴趣做 | 24% |
无兴趣 | 39% | 没有计划 | 57% | 写了什么 | 76% | 从不做 | 76% |
材料二: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1)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仿写示例: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8、诗文默写填空。
(1)蒹葭凄凄, 。
(2) ,君子好逑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4)几处早莺争暖树, 。
(5) ,西北望,射天狼。
(6)满载一船星辉, 。
(7)《相见欢》中,让人读来大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的一句是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
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他百感交集。
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文章以“成全一棵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词语。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
【3】文章在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见解。
【4】文章第③段写“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小男孩挖坑的画面。(至少用上两种人物描写手法,不少于60个字。)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
①大平原无边无际绵延开去,千里沃野,坦荡开阔。清晨的土地,刚刚睡醒一样,打着呵欠,腾起潮润润的水汽。泥土的气息,厚重绵长,从四野漫散开来。金色的晨光,纷纷披落。
②父亲坐在田头,抽着旱烟,啧啧道:“咱这地方,真是宝地啊,年年风调雨顺,种什么长什么。”父亲是种田的好手,很多年里,父亲把土地当做根,他自己已经像土地一样,对每种作物的秉性了如指掌,他会娴熟地侍弄它们。
③那一年,父亲种了两亩地西瓜,长势非常好。西瓜成熟了,父亲找人帮着把西瓜摘下来,又圆又大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田头堆起了一座座碧绿的小山。这么多西瓜,在当地卖不完。父亲早早和叔叔大伯们商量好了,他们找来了大车,要去大同或者包头卖西瓜。究竟是哪里,童年时的我分不清。对于我来说,那些地名,仅仅是远方的象征,代表着父亲此去将是万水千山,怀里揣着沉甸甸的希望。
④我们都以为,这车西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可是十几天后,父亲和叔伯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每个人都胡子拉碴,一脸沮丧。原来,半路上遇上暴雨,西瓜烂了大半,剩下的减价处理掉了。毫无疑问,这次赔大了。
⑤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毁了。母亲心疼得大哭起来。那几天,母亲不吃不喝,愁得不行。
⑥我和妹妹们知道,父亲给我们买裙子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瓜田里,剩下的西瓜寥寥无几。昔日茂盛的瓜田,显出衰败的模样。父亲在瓜田里抽着烟,眉头凝成一个“川”字。忽然,他把手中的旱烟狠狠一丢:“西瓜遭了殃,不是还有玉米吗?玉米收成好,咱也有指望!”以后的日子,父亲天天在玉米田里忙。间苗、浇水、除草,父亲把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玉米田里。
⑦我们眼看着玉米拔节一样长,粗粗壮壮的玉米,仿佛都卯足了劲儿,要为父亲争气。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了,修长秀颀,三亩多玉米田,连成一片碧绿的波涛。家乡肥沃的土地,愈发显出厚重的底色。风过处,玉米叶子水袖一样舞着,“刷拉拉”作响。父亲的脸上,一片憧憬。
⑧秋风吹过千里平原,玉米熟了。成熟的玉米田泛着黄色,显出迷人的风韵。棵棵玉米上,那硕大的玉米棒子,仿佛植株上醒目而荣耀的标志——又丰收了。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一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笑靥。田里的玉米在笑,笑得那么恬然自得,那是丰收的微笑,无比生动。
⑨爽朗的秋天,天无边无际地蓝着,云自由自在地飘着。玉米田里的我们,笑声连成了串。好收成,就有好日子。那一季,我们收获的玉米挤爆了粮仓。
⑩以后的日子,父亲的那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就成了我们一家人都能心领神会的语言。每当遭遇困境,我们就学着父亲的语气说:“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大家知道,只要像父亲一样不灰心、不丧气,就会收获满地微笑的玉米。
⑪生活的原野上,到处都有希望的种子,只要信心还在,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 件 | 人物情感(心情) |
父亲要把丰收的西瓜卖到远方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 | 沮丧 |
③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 |
⑤________________ | 喜悦 |
【2】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4】选文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为题,有什么好处?
【5】选出对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第③段“代表着父亲此去将是万水千山”一句,不仅指父亲去的地方遥远,还暗含着一路饱含艰辛之意。
B.选文第⑤段用母亲的表现侧面写出西瓜的损失惨重,也表现了母亲脆弱、不担事的性格特点。
C.选文第⑨段“那一季,我们收获的玉米挤爆了粮仓。”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出那一季玉米的收成非常好。
D.选文第⑪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又蕴含深意。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春天里启程
梦野
①组长来电了,叫我捎一些米面回来。我说:“是不是给乡福的?”他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猜的,听乡亲说,他受了一点伤。”
②乡福有一个三轮车,但不方便骑车进城了。他的左腿,不怎么听话了,走起路来,点头晃脑的。
③春节前,他和响应号召的村民一起平整小组里的大面积土地。冬天天黑得早,夜说来就来了,乡亲们都说笑着回家了。猫头鹰掠过,发出几声怪叫,把乡福吓得不轻。做了一辈子的庄稼人,他能忍耐这些。土地是他的人生依托,在土地上每向前走一步,他都充满了希望。他绝不惜力,想多干一会儿,但隆冬的风发起了大脾气,一下揪起了他,他滚下一个小坡。骨缝里撕裂的感觉,紧抓着他,让他进入更深的夜色里。他心想:“我是副组长,能为村民做点事,也值得了。”
④我在小城里从事文艺管理工作,但周末常常是回到村里的。节假里,更多地深入到老农中间,我身上的乡土味,一直伴随至今。此时的乡福低低地不知说着什么。他一笑,脸就大了,上面满是幸福的文字,有着浓浓的乡土的味道。
⑤“腿好了吗?”我问。
⑥像竹筒倒豆子,他急急地答:“好了,腿也忙着要过年,急急地好了。这次又麻烦你了,帮我捎米面。”说着,他已经伸出了双手,不好意思的模样。
⑦女儿远菲打开后备厢,我轻推了一下乡福:“你的腿刚好了些,我给你搬。”
⑧他快人快语:“腿疼一下,没事的,哈哈,只要腿还在……”
⑨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腿,被节令追赶着,从没有闲下来,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他还配合着组长,忙大伙儿的事,跑小组,跑村里,跑镇里,小组的面貌眼看着俊俏了许多,发展的路子愈来愈宽阔了。
⑩他捏了一下,看着不怎熟悉的袋子:“不是米面吧?”
我说:“不是。”
他惊慌了:“那怎弄呀?还准备给老墩一家人,他们这几天回来,不准备在内蒙古那儿了。”
我稳稳地说:“一会儿就到。同兴老板的车快要回来了,给你买上了。”
他放下心来:“噢!那就好。”
我说:“这是种子。”
“种子?我已经备好了,估计够了。”
“我这个,是从咱神木种子公司买来的。”
乡福一下子醒了过来:“那好哇,还是种子公司的!”他连声“谢谢”,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抿着嘴说:“正月了,老哥给你喝点酒吧。”我说:“不能了,我开车,单位还有事。”我们说了乡村的一些喜气事,说着说着,不觉就是正午了。
窗外是雨声,轻轻的,裹着燕子衔来的春天,像一个农人的倾诉,伴着土腥味。
乡福紧贴着窗眼,是滚烫的话语:“老弟,你赶快出发吧,湿漉漉的,不然路滑就不好下山了。”
握着他的手,我说:“谢谢老哥!那我们在春天里启程吧!”
(选自2022年03月2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在春天里启程》。如果换个角度另取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2】细读选文第③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简述。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品析词句。
(1)像竹筒倒豆子,他急急地答:“好了,腿也忙着要过年,急急地好了。”(“急急地”流露了乡福什么心理?)
(2)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4】文中说“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勤快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乡福具有怎样的品格?
【5】“那我们在春天里启程吧”,同学们,联系全文品读结尾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悟?
12、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暖意踏春来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可以说,小象是被链子捆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
作文要求:
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