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

    A.③②①⑤④

    B.⑤③④①②

    C.③⑤④①②

    D.⑤④①②③

  • 2、(18届山东省梁山县第二学期西北联谊校九年级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抚州广昌,这熠熠生辉的赣东南明珠,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B. 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 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C. 如今伴随着婚庆这个朝阳行业的时兴,抚州市婚庆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D. 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不期而遇,美不胜收。

  •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gòng   背(wěi   惟妙惟xiāo

    B.息(shùn   chèn   栩如生(

    C.miǎo   然(chuàng   目不忍

    D.如(   下(   信手来(niān

  •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昆明地铁修建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大事。

    B.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C.春天的郊外,到处可见五颜六色的野花,潺潺流淌的小溪,踏青的人们鳞次栉比

    D.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蔚然而深秀_______

    (2)晦明变化________

    (3)之者谁________

    (4)树林阴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请你用一段优美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是滁州百姓出游的场面。透过这幅平凡的生活画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5文章最后以“太守乐”结束全篇,作者想要借“太守乐”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此“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有何不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奉寄韦太守陟

    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奉:敬词。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韦太守陟:即韦陟,王维的好友,两人多相唱和之诗。

    ⑴首联“自”和“空”用得妙,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请具体赏析其妙处。

    ⑵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下面这感谢信在内容、格式、标点上有5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飞鸟相与还。(《饮酒》陶渊明)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辛弃疾)

    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的是劳动的艰辛,白居易的《观刈麦》与之类似的两句是: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冬天雪花自天而降飘飘洒洒无论其外形还是内在都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欣赏雪花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请你写出连续两句有关的诗句: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④忆童年,最忆是黄土。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

    ⑤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该打场了。场,就是一块被碾得瓷实平整,圆形的土地,是粮食从地里收到家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再往下就该磨成面,吃到嘴里了。割倒的麦子被车拉人挑,铺到场上,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用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孩子们终于盼到一年最高兴的游戏季,跟在碌碡后面,一圈一圈地翻跟斗。我们贪婪地亲吻着土地,享受着燥热空气中新麦的甜香。一次我不小心,一个跟斗翻在场边的铁耙子上,耙齿刺破小腿,鲜血直流。大人说:“不碍,不碍。”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至今还有一块疤痕,留作了永久的纪念。也许就是这次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土分子进入了我的血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北方的黄土。现在机器收割,场是彻底没有了,牲口也几乎不见了,碌碡被可怜地遗弃在路旁或沟渠里。有点“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凄凉。

    ⑥没有了,没有了。凡值得凭吊的美好记忆都没有了。只能到梦中去吃一次香椿炒鸡蛋,去摔一回泥巴、翻一回跟斗了。我问自己,既知消失何必来寻呢?这就是矛盾,矛盾于心成乡愁。去了旧事,添了新愁。这种感觉如在古老悠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1根据文中2-5段内容,请仿照下面画线的短语,完成填空(每空5个字) 

    何处是乡愁?乡愁在空空的旧窑里,①   ;乡愁在门外的槐树下,②  ;乡愁在消失的土堆旁,③    ;乡愁在圆形的场地间,凄凉忆打场。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人说:“不碍,不碍。”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

    3如果把第3段画线句子换成“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槐树。”好不好,为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 10、记叙文阅读

    协管何大拿

    贺敬涛

      ①何大拿五短身材,胖,脖子几乎与脑袋粗细,四颗门牙特大,嗓门也高,面凶。

      ②何大拿原在一家机械工厂做大修钳工,人很牛,遇事连厂长也让着他。

      ③大拿牛,是因为他有绝活。

      ④车间里的机床,大大小小几十台,何大拿像了解自己孩子那样熟悉。坐在车间一角,大拿端着茶缸子正喝水,忽地站起来,一把推开小徒弟:“三心二意干啥呢?传动齿轮松了都不知道?”关了车床,打开盖子,果然。

      ⑤人家修机器,都要打开检查判断,可大拿却不,他只消用耳朵听,小毛病一听就知,中医上叫“闻”。更绝的是“悬丝诊脉”,大拿取一把螺丝刀,刀头放车床上,刀把儿放耳朵旁,机器最低速运转,这时厂长、调度都站在一边,大拿眼睛微闭,只有四颗大牙露在外边,像一个海狸先生。

      ⑥只一刻,大拿站起来拍拍手,大声说:“变速箱顶丝松动,造成齿轮窜动。”打开,一点不差。

      ⑦风光的日子说话间就到头了,车间数控化改造,大床子清一色的计算机控制,几个文文弱弱的眼镜后生成了专家。何大拿很落寞、很抑郁。恰好到了退休年龄,大拿于是光荣退休。

      ⑧闲下来,大拿很不适应,老发脾气。儿子去找镇综治办的朋友,正好小镇上要招个协管员,大拿一听,立刻乐了。

      ⑨第二天,大拿上岗了,戴个红袖标,拿个小红旗,很神气。

      ⑩大拿的管理地界是小镇丁字路口,临着路口的是菜市场,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很严重。小商小贩大都是龇牙人,看到何大拿,不怀好意地笑:“瞧,一个胡汉三呀,呵呵。”

      ⑪大拿装没听见,腆着肚子:“那个谁,说你呢,占道了!往后退!”占道的是个老大娘,车子往后退了退。

      ⑫可几个年轻后生笑嘻嘻地不买账,一个后生声音挺高:“街道宽得很哩!快赶上长安街了,退什么退?”说完,还拿把明亮亮的西瓜刀在眼前比比画画。

      ⑬何大拿不含糊:“小伙子,这西瓜刀利吗?”“利呀!杀人都唰唰的。”大拿哗地把上衣一扯,瞪着眼睛:“我不信!你用大爷的脖子试试!”龇牙后生知道今天碰上真正的龇牙人了,嘟囔着退回去了。

      ⑭夏天一个周六的中午,人都昏昏欲睡的,一个小男孩手里拿根冰棍一边吃一边过马路,一辆轿车飞奔而来,何大拿大叫一声冲了过去,一把推开男孩……男孩得救了,可何大拿的肋骨却断了两根。男孩是那个龇牙后生的独苗。

      ⑮那辆肇事车一溜烟地跑了,案子陷入了困境。

      ⑯躺在医院的何大拿对派出所的同志说:“那是辆奥迪2.4,我值班的时候听过它路过小镇的声音几次,应该是本县的车,三年车龄。”

      ⑰小县城就七辆奥迪2.4,派出所的同志很快就找齐了。

        ⑱大拿被担架抬着来到派出所,帮助抬担架的有龇牙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民警说:“大爷,你咋识别肇事车辆呢?”大拿静静地说:“让他们发动车!”大拿停了一下,又说:“不用单车发动,麻烦!一起吧!”

      ⑲七辆车轰轰隆隆响起,大拿微微闭上眼睛,只有四颗大龅牙露在外面,像个可笑的海狸先生。

      ⑳只10秒钟,大拿睁开眼:“停吧,第五辆!发动机传送皮带刚换过,有点紧。”

      (21)司机当即就招认了:“凭听机器声音就能知道什么车,车里有什么毛病,大爷神人呀,服了!”

      (22)大拿再上岗时,已是秋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阳光普照,洒下道道金光。当戴着红袖标、拿个小红旗、龇着牙的何大拿刚一出现,小商小贩就齐齐站立,一起鼓掌致敬。

      (23)大拿很受用,背着手,脸仰得很高,龅牙显得更大了。

      (24)一位大姐正在龇牙后生摊上买香蕉:“哎,那大龅牙老头,就是报纸上说的那个舍身救小孩的神奇老人吗?看着咋那样凶相哩!”

      (25)龇牙后生当时就不干了:“说什么呢?你满世界找找,还有这么慈祥的老头没!我的香蕉你放下,给再高价也不卖给你了,感情!”

    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商贩们对何大拿的情感、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请根据第⑨-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与何大拿相关的事件

    小商贩的行为表现

    小商贩对何大拿的态度

    不买账,比画西瓜刀

    抵触,不服管

    救小孩后,辨认肇事车辆

    关切

    身体恢复,回到协管员岗位

    敬佩

    买香蕉的大姐说他“凶相”

    当即反驳,中止生意

     

     

    2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③-⑥段为什么要写何大拿的“绝活”。

    3请分析文章第(22)自然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概括文中何大拿形象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把“何大拿”这一人物形象写得生动而令人难忘,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也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大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人的视线之外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然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污浊官场中的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就要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于通俗,而在于热闹的轰动效应,而陶渊明恰恰不谋求轰动。民众还在乎动听的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多少放浪形骸、惊世骇俗的举动。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世俗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主流文人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尽管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到了陶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但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人们细细一读,发觉果真很好。于是,陶渊明也终于成了万众追捧的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很多时候,大家总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在滚滚红尘中顶礼膜拜,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⑦有了卓尔不凡的高远心怀,陶渊明才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远离世俗的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没有被自己保持住,却独独被陶渊明给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笃定执着,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种无从阻遇、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也是截然不同于自视甚高的魏晋名士的。

    (文/余秋雨,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1读第①段,请简要回答可以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两个理由。

    2读第①段和第④段,说说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

    (2)(他们)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3依据文章内容,说说陶渊明与魏晋名士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分别简要列举出4条。

    4第⑥段作者说:“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结合第⑤⑥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合适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合适。”子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呀!”

    请以“敢与不敢”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