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捣药(dǎo) 乒兵(ping)
B.嚣张(xiāo) 高尚(shànɡ)
C.哺育(fǔ) 余晖(huī)
D.火焰(yàn) 欺侮(rǔ)
2、下列故事中,( )不是来自于《中国神话故事》。
A.仓颉造字
B.破釜沉舟
C.哪吒闹海
3、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选项和加点字词的意思最接近,请你把它找出来。
【1】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 )
A.屋顶
B.顶好
C.顶天立地
D.顶撞
【2】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
A.推想
B.判断
C.猜想
D.猜测
4、下面四组词语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A.若有所思 重整旗鼓 得心应手
B.无缘无故 通情达理 面如土色
C.从容不迫 不动生色 一丝不苟
D.事到临头 斩钉截铁 腾云驾雾
5、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D.宇宙混沌一片,像一个大鸡蛋。
6、选词填空。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 风号浪吼 千军万马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齐头并进,(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 )。
7、下列句子中表达正确的一组是( )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句谚语,指良好的时机容易得,不可错过。
B.《题西林壁》道出一个朴素而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面貌。
C.小明生病了,今天没能及时完成作业,老师给他“敲边鼓”,让他明天补交作业。
D.俄国文学“三巨头”指的是:法布尔、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8、将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小心( )( ) 驱( )取( ) 悬崖绝( )
( )弓( )箭 不远( )里 风( )雨( )
(1)我( )地把鸡蛋放到箱子里。
(2)白求恩大夫( )来到中国进行救死扶伤。
(3)普罗米修斯日夜遭受着( )的痛苦。
9、课外阅读。
听春
金波
春姑娘摇响了雨铃。
天空飞过雁阵,
湖水睁开了亮眼睛。
我听见蚯蚓在耕耘,
我听见蒲公英在播种。
蛋壳裂开了,
小鸟呼唤着母亲。
树枝上绽开新芽,
远远近近一片绿蒙蒙;
啄木鸟飞来飞去,
在为每一棵大树叩诊。
在热闹中,在宁静中,
我听见春天已经来临。
【1】第1小节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第1小节描写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小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
A.蛋壳摔碎了。
B.小鸟出壳了。
C.小鸟在寻找母亲。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 )之情。
A.对小动物的喜爱
B.对大自然的热爱
C.对春天的热爱
1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小题。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强 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 果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夸奖):“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选文通过对魏校长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突出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_______和______。“有志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此生”指的是____________ 。
【3】对这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C.周恩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爱健康”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说明书
A.名称
B.型号
C.性能
D.注意事项
【2】体温计的电池没电了;妈妈让你帮忙去买电池,你应该买( )号电池。
A.2
B.3
C.4
D.5
【3】测量体温时,不接触人体皮肤的主要原因是( )
A.会影响测量数据准确性
B.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C.避免交叉感染
D.会导致自动关机
【4】以下哪种情况下测量体温的人适合使用“爱健康”这款体温计?( )
A.刚运动完。
B.站在开着的空调旁。
C.刚吃饱饭。
D.洗完澡休息了30分钟。
【5】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本产品功能强大,测量数据非常准确,不存在误差。(______)
(2)本产品有快捷、易用、可夜间读数、存储数据等特点。(______)
(3)小琴用这款体温计测出了体温为30℃,这是正常的现象。(______)
(4)妈妈用这款体温计对准小黎的耳朵来测量她的体温。(______)
【6】妹妹化着漂亮的妆刚参加完舞蹈比赛觉得不舒服,妈妈立刻拿出此款体温计为她测量。你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吗?请结合说明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①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⑤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选段是围绕着哪件事情展开的?( )
A.同学们讲述各自读书的目的。
B.周恩来说出自己远大的抱负。
C.魏校长赞扬周恩来。
D.周恩来是怎样树立起远大志向的。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说明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
(2)“睁大眼睛”“追问”表明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志向后十分气愤。( )
(3)“连声赞叹”和两个“!”表达了魏校长内心的高兴之情。( )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读书。( )
【3】读画线句,“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此生”指_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为之一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庐山云雾
江祖凡
①古往今来,人们提到庐山,常常把它和云雾连在一起.
②清代一位学者,为了探求庐山云雾的奥秘,曾在庐山大天池整整观看云海100天.他对“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的庐山云雾“爱如性命”,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可见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
③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游客乘车登山,一到半山腰,就看到车窗外(弥漫 缠绕)着浓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阻挡 遮挡)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④庐山雾,对山镇牯岭特别有感情,一年365天,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⑤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庐山云海一年四季都可看见,尤其是春秋两季最美。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岀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千姿百态。
⑥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原来庐山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构成了云雾滋生的天然条件。而江湖环绕的地理位置,又为庐山提供了生成云雾的充足水汽。水汽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数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
【1】在第③自然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2】庐山云雾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摘录文中词语回答)第③到⑤自然段,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地方的云雾。
【3】清代的那位学者恨不得“餐云”“眼云”,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自然段中有大量比喻句,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请用“ ”画出来,并说说这个比喻句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短文,你想到了哪些描写庐山的诗句?请默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美文欣赏
如果你去黄山旅游,就会看到许多奇石、奇松。在那些挺拔的松树脚下,有些岩石被松树的根紧紧包围着。那坚硬的石头变得痕迹斑斑,有些已经被那些密如蛛网的大根勒得“体无完肤”了。
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它对坚硬的石头究竟是怎么个“啃”法呢?原来,植物的根在进行吸收作用时,放出的二氧化碳遇到土壤中的水便形成了碳酸,碳酸有溶解矿物质的能力。此外,根部还能分泌出柠檬酸、苹果酸、葡萄酸等有机酸。这些“厉害”的有机酸慢慢地溶解那些坚硬的石头,天长日久,再看那块石头,已不再坚硬如铁,而是伤痕累累了。
植物的根为什么要“钻”进石头里呢?这是因为石头里含有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它才肯下功夫“啃”石头。
【1】用“ ”画出描写植物“啃”石头方法。
【2】植物是用______部“啃”石头,“啃”石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对你的启发是( )
A.只要定准目标、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B.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刻苦。
15、按要求写句子。
1.月光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续写句子。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语段。(请修改下面这段话)
今天是儿童节,小敏穿着黄裙子和红帽子到学校参加联欢会。会上,她首先第一个上台表演,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随后,同学们表演了独唱、舞蹈、魔术……等许多精彩的歌舞。
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这段话(共三处错误):
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我一定要改变学习态度,不管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多大的,也要努力克服,争取成绩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文。
与你朝夕相处的众多老师中,哪一位给你的印象最深?他(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在外貌、性格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呢?请仔细观察,结合平时相处的点点滴滴,以“我的____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