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流,最后注入
A.黑海
B.里海
C.大西洋
D.鄂霍次克海
2、到南极大陆旅游注意事项:
旅游注意事项主要反映出南极地区( )
A.南极地区降水稀少
B.动植物资源丰富
C.生态环境脆弱,易被破坏
D.气候寒冷,旅游者易感冒
3、亚洲地形多种多样,中部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和山地
B.平原和高原
C.山地和丘陵
D.平原和盆地
4、关于中东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理位置重要,处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B. 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C. 本区居民大多信仰佛教
D. 水资源缺乏是引起本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5、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极地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一般选在2月份,其原因是此时
A.风力较小
B.是冬季,便于极地考察
C.降水较多
D.气温较高,白昼时间较长
6、下面是四名同学凭想象描写的南极地区的景象,其中描写的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到处绿树成荫,岛儿欢叫,鲜花、野果漫山遍野……
B. 深山老林,狂风呼啸,阴森恐怖……
C. 洁白的世界,冰积如山,狂风暴雨……
D. 冰山漂浮,企鹅漫步……
7、读下列大洲轮廓图,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B.乙是世界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C.丙是南极洲,终年被冰雪覆盖
D.丁是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8、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日本工业发达,资源丰富,工业区大都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B. 地势低,多平原,耕地面积广
C. 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D. 多火山、地震,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9、下列国家中,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是( )
A. B.
C.
D.
10、西亚地区一些国家的人们夜晚常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这是因为
A. 可以欣赏美丽的星空 B. 当地的气候炎热,极少下雨
C. 当地昼夜温差大 D. 当地气候温和湿润
11、下列属于北极的考察站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12、柬埔寨著名的旅游景点是( )
A.吴哥窟
B.水上市场
C.下龙湾
D.巴厘岛
13、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矿产品种多
C.矿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很大
D.矿产多用矿车运输
14、西亚和南亚一直是世界热点地区之一。读西亚和南亚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导致西亚地区冲突不断的因素很多,下列哪种因素不是其主要原因()
A.地处“五海三洲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B.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有限的水资源
C.存在明显的宗教信仰差异
D.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著名
【2】关于西亚和南亚的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B.②地区此时正值旱季
C.①地区居民普遍信奉伊斯兰教
D.②所在国是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15、下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高温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16、世界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的地区是( )
A.东亚和南亚
B.西亚
C.欧洲西部
D.中东
17、下图中与欧洲西部气候类型相符合的是()
A.A B.B C.C D.D
18、关于亚洲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部位于北半球 B. 东侧濒临印度洋
C. 全部位于西半球 D. 西侧与欧洲紧邻
19、读“东南亚”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低纬度地区,大部分属于热带
B.有“海上十字路口”之称,地理位置重要
C.A为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唯一航线
D.东南亚包括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
【2】中南半岛主要城市的分布规律是( )
A.沿海岸线分布
B.沿河流分布
C.沿山脉分布
D.沿国境线分布
【3】图中序号表示的河流中,流经国家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传统民居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B.居民多信奉基督教
C.距离中国较近,是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
D.适宜小麦生长,居民多以面食为主
20、读中南半岛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该区域的地势特征是( )
A.中部高四周低
B.地势平坦
C.北部高南部低
D.西南高东北低
【2】云南的小朋友把一个漂流瓶扔进澜沧江,这个漂流瓶会出现在图中序号表示的哪条河流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1、非洲北隔地中海和 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 运河为陆上分界线。
22、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洲是________。
23、中东淡水资源极其匮乏,因为该地主要为________气候,降水少。
24、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以________和_______最为高峻。
25、日本工业发达,但工业原料大多需要________ ,而产品大量________ ,因此,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 沿岸和________ 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26、我国的工业基地的分布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的特点。
27、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有_________和 _________ 。
28、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_____山脉、 ____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 _____________海峡。
29、法国大致成________ 边形,________ 面临海,________ 面连接陆地.
30、巴西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种人数量多,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在该国的_______流域。
31、埃及和法国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读下图回答问题。
(1)位于埃及的____运河扼守欧、亚、非三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国的农业区分布特点是:埃及农业区集中在___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法国农业区主要在____盆地。
(3)埃及优质长绒棉呈现带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32、阅读下列材料及示意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但是目前这块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广阔的森林正在遭受人们的严重破坏。因此,保护热带雨林已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1)图中为你提供了一幅合理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图和一幅乱砍毁林后的生态环境图,请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将下列字母填到图中适当的框中。
A.树木的根系落叶保护土层,枯枝、落叶腐烂为肥料
B.土层失去保护
C.森林面积缩小,动植物资源减少
D.全球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保持平衡
E.森林面积扩大、生长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
F.土壤保持肥沃
G.水土流失严重,肥料减少,土壤贫瘠
H.全球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2)举例说明森林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2020年4月23日,“雪龙”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此次南极考察队于2019年10月9日出发历时198天,行程共7万余海里。
材料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南北两极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科学家研究显示, 由于臭氧层空洞和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架正面临消失和坍塌的危险,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加快;近年来,南极周围海域大量鲸类、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和海豹等动物遭到滥杀;“南极游”轮船数量增加,大量废弃物影响南极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开采及加工造成的严重污染,破坏了北极自然环境。两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极地地区对人类具 有重要意义,保护极地既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1)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 、 和 的特征。
(2)“我是南极主人,大家说我像身穿白衬衣.黑燕尾服的绅士”,猜猜我是( )
A.北极熊B.企鹅C.袋鼠D.海豹
(3)保护地球最后一片净土:极地地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开采极地地区的矿产B.进行房地产开发,大量移民
C.捕猎北极熊、企鹅等极地动物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4)我国第36次科学考察队到南极考察,10月份出发,次年4月份返回。主要原因是( )
A.此时南极地区无风雪B.此时南极地区冰雪消融
C.此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D.此时为南极地区的雨季
(5)我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开采南极地区丰富的淡水资源B.作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休息区域
C.体验南极地区的气候D.利用独特的环境进行科学考察
(6)简要说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负面影响(至少答出三点)。
34、读北美洲地形图和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1月15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方从美国进口农产品比重将持续扩大。
材料二:
(1)读北美洲地形图,Ⅰ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________,北美洲地形分为________,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
(2)读北美洲地形图,试分析Ⅱ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洲西岸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________。
(3)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归纳美国的农业特点是________。
(4)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C农业带是________,其发展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
35、读“印度地形图、主要气候类型图和水稻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________(特殊纬线)穿过其中部,地跨北温带和_______带,南临_______洋。
(2)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_______(地形区),南部为_______(地形区)。主要以_______气候为主,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注入_______。
(3)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分布地区地势_______,土壤_______,灌溉水源_______。
(4)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