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贺电是为了祝贺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 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 “东方红l号”顺利升空
3、如图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变化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比例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经济所有制成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实行三大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展“大跃进”运动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它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WTO;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6、有一座城市,它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座城市是( )
A.上海
B.珠海
C.厦门
D.深圳
7、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D.实行改革开放
8、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 | 理性主义的光辉 |
10:10—11:00 | 伏尔泰思想解读 |
11:10—12:00 | 品读《社会契约论》 |
A.文艺复兴
B.科学革命
C.启蒙运动
D.马克思主义
9、辫子的留与去反映社会的变迁。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0、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是
A.“一带一路” 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金砖四国峰会 D.亚太经合组织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①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 香港、澳门回归
③ 中美建交 ④ 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1978年12月,《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该社论主要反映了
A.大规模战争威胁永远消除
B.“两个凡是”禁锢人们思想
C.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
D.“阶级斗争”指导国家决策
13、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 )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14、1980年,我国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下列城市中不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汕头
1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
A.先从城市开始
B.先从农村开始
C.先从国企开始
D.先从特区开始
16、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 一个中国 B. 两种制度 C. 和平谈判 D. 互补互利
17、历史学习得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1983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D.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18、依据小明同学整理的如图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推断出该记录反映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9、任继愈先生指出“文化大革命”提高了人们的鉴别力和抵抗力,对于没有法治的“民主”和没有纪律的“动乱”有了免疫力。下列哪一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纪律的动乱”的表现( )
A.红卫兵冲击党政机关
B.多省宣布自己是亩产“千斤省”
C.大炼钢铁
D.粉碎“四人帮”
20、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
B.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光荣革命”后
C.《权利法案》确立了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
D.《权利法案》对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21、国民经济调整
(1)时间:________年。
(2)表现: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巩固、充实、________”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3)成效:到________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结果:________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1962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在“七千人大会”上
22、到_______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3、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水稻优良品种是________。
24、(题文)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根据下列会议的主要内容,请列举出会议的名称
(1)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___________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___________
(3)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___________
(4)会议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_________
(5)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___________。
25、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6、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海军成立。
27、三大改造的完成:
(1)概况:到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的转变。
(2)意义: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
(3)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_____、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8、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概况:1971年10月,第__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_____、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_____”战略布局。
30、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______、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到______ 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和平创举是什么?
32、1978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成功后,改革浪潮由农村涌向城市。
(1)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其诞生是中国与哪两个国家共同倡导的?
(2)为了平息万隆会议的分歧与争论,我国哪位外交官、提出的什么方针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的三个历史事件。
(4)结合上述所回答的问题,谈谈的你的感悟。
3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值变化表
变化行业 | 1953年农轻重比例(%) | 1957年农轻重比例(%) | 1953—1957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汽车制造业”的成就一例。并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意义?
材料三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
| 国民生产总值 | 国民收入 | 工业总产值 | 农业总产值 |
1978年 | 3588 | 3010 | 4237 | 1397 |
1990年 | 17400 | 14300 | 23851 | 7662 |
年增长率 | 8.7% | 8.4% | 12% | 6.1% |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经济总特征。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