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组织的成员。加入该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个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联合国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从积贫积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成功。这里的“中国道路”是指(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资本主义改良道路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的是( )
A.邓小平
B.叶剑英
C.胡耀邦
D.陈云
4、“1950年11月8日,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美军飞机在鸭绿江上又一次狂轰滥炸,从此,鸭绿江大桥成了一座只剩下残留在中国境内四个孔的断桥。”“鸭绿江断桥”是哪个历史事件的见证
A.解放战争 B.抗美援朝 C.抗日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5、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是( )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
A.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B. 实行教育产业化发展
C.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D. 全面推进高校扩招
7、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这个政策是
A. 赎买
B. 家庭联产
C. 建立合作社
D. 建立互助组
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相符的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B.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之间冰释前嫌,不再有冲突
D. 布什出席上海 APEC 会议﹣﹣表明在中美交往中中国占有主导地位
9、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将是我国的第三大特区。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是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有一个城市却没有在广东,这个城市是( )
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汕头
10、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交付海军,中国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而带刀护卫055驱逐舰为航母提供反潜,防空以及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包括后勤补给以及综合作战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海军
A.日益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B.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C.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D.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下列不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的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改革开放
C.全面实现共同富裕
D.全面从严治尝
12、2020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中国提出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构建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来抗击疫情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材料所体现的外交理念是( )
A.“九二共识”方针
B.不结盟运动的理念
C.“一带一路”倡议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提出了( )
A. “中国梦” B.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4、小明要了解和探究改革开放前人民的生活情况。下列方式可行的是
① 上网查询②搜集布票粮票③翻阅文献资料④穿越时空体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诞生在这一时期的法律文献有( )
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④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
B.
C.
D.
16、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
D. 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17、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18、有一个干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最后因公殉职。他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上联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是“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他是( )
A.王大珩
B.杨利伟
C.邓稼先
D.孔繁森
19、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了
A.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 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D.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0、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社会革命
B.政治革命
C.对外开放
D.科学技术
21、全方位外交:举措
(1)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积极拓展________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3)中国广泛参与________、社会领域的活动。
(4)多次举办各种国际会议。
2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__;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途径。
23、抵制抗争:________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
2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__________的开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新中国成立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____________》,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
26、中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________。
27、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1)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______。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______。
(3)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人民称他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______。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______。
(5)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______。
28、
(1)图一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__,作出____________伟大决策。
(3)图二人物是_________,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_______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__________方针。
(3)图三的人物是__________,主要贡献是__________,获得了______________称号。
(4)图四反映____________事件,司令员是________,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30、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________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________,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________;等等。
(4)起止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从________年开始执行。到_______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5)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________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________、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__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______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迈进。
31、改革开放40年来,先后形成了四届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这四届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都是谁?
32、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请任举一例)。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是谁?他有什么贡献?(任举两例)。
33、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它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至少回答两点)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
第一次巨变:社会形态的变化——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开创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第二次巨变:政治形态的变化——各族人民在事实上获得政治上的平等。
第三次巨变:经济形态上的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努力,各族人民在经济上普获实惠。
(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一次巨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二次巨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实行有何重大作用?
(3)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第三次巨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