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旨在( )
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创建新中国
2、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②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4、为了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党中央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是( )
A.帮助少数民族实行民主改革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5、从1999年到2018年、澳门经济总量由518.7亿澳门元增长到4446.7亿澳门元,以当年价格按支出法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2%,人均GDP更是由12万澳门元提高到67万澳门元,达到了1999年的5.5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8年澳门人均GDP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这表明( )
A.经济特区建设成就斐然
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C.“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
6、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C.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D.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7、为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②给与人员、资金、技术支持
③注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④进行西部大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9、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10、1978年,我国思想领域界发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
A.“两个凡是”的提出 B.粉碎“四人帮”
C.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高考制度的恢复
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多次明确“驱蒋纳我”,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立场,如图是联合国大会上有关该问题的投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
会议 | 通过 | 反对 | 弃权 |
1961年 | 38 | 48 | 30 |
1964年 | 40 | 57 | 13 |
1965年 | 47 | 47 | 20 |
1968年 | 44 | 58 | 23 |
1970年 | 51 | 49 | 25 |
1971年 | 76 | 35 | 17 |
A.赞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数量持续增长
B.中美建交推动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C.改革开放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艰难曲折
12、宋庆龄曾感慨:“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不是为了装饰点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这说明,新中国成立( )
A.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
B.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地位
13、据统计,1953年广东164个抽样典型户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相比1952年增加1.45%。其中,富农、富裕中农、中农、贫农四个阶层的人均农业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这得益于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4、我市某中学为扎实推进“向日葵工程”,举行了盛大的启动仪式。仪式的第一项议程是升国旗、唱国歌。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5、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中,近八成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人大代表中分别约占88.4%、92.6%和99%。这体现了我国(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消除了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C.少数民族享有比汉族更多的权利
D.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16、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
A.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改革开放
17、“北平车站”、“北平西站”的站名一夜之间都改成了“北京东站”、“北京西站”。导致这一改变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18、《狂人日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该文章的作者是:
A. 李大钊
B. 鲁迅
C. 胡适
D. 陈独秀
19、历史老师在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是迫不得已,但出兵的结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却是一举两得。”你认为这里的“两得”主要是指
①支援了朝鲜反侵略战争
②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
④保障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标志是
A.抗战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_____________不断跃上新台阶。
22、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________
23、中共_______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4、______________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25、下图人物是_____,他的_____重要思想在十六大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6、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____。
27、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________”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谈判:(1)中英谈判:1984年12月,中英正式签署___________,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葡谈判: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________正式成立。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________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________,在完成________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8、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_____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建立_____经济特区。1990年,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_____、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_____、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形成了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过程: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_____的高潮。
(2)创举: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政策,实现了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0、(1)________年台湾成立了 _____________ ;______年祖国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2)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九二共识”)
(3)1993年海协会会长 ________ 和海基会董事长 ____________ 在 ___________ 举行会谈,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31、说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2、习近平总书记的周边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国家的强弱直接影响外交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他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例说明?
(3)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什么?
(4)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说明了什么?
33、周恩来在年少求学时即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经过新中国七十的艰苦奋斗,到今天“中华之崛起”已经不再是一个预测性的话题,而是一个被热议的现象。
假如你参与以下几个分话题的讨论,请写出你最想说的话:
(1)话题一:中国崛起了吗?(写出你的判断并写明理由)
(2)话题二:中国模式的示范意义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上不少国家研究和借鉴的对象。请你总结中国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或者经验是什么?
(3)话题三:中国崛起的挑战你认为,在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34、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指出材料一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材料一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一页”的领导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材料二: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人民网
(2)根据材料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改革重点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三: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境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材料四:1979年4月,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3)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据材料三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5)当今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